长江商报消息 乔太平(特约评论员)
近期,一篇题为《魔幻长寿乡》的文章由《南方周末》刊发后,被各类媒体广为转载。该文称,“面对汹涌的人流,巴马,这个全国贫困县也被激活了巨大的发展冲动,养生旅游已成当地GDP、官员政绩的春药。而原本作为长寿秘诀的生态,正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引发上述举动的原因是巴马独特的自然环境。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自然医学会将巴马列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百魔洞和盘阳河两岸高含量的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和“长寿素”,百魔洞内比一般地区多一倍的地磁吸引了大量 “候鸟人”前往“磁疗”。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吸引资本的诱饵,而包括普通游客在内年接待几百万人的诱惑,虽使环境遭到了较大破坏,仍让地方各级政府推动旅游开发和藉此招商的冲动欲罢不能。
毋庸置疑,上述“候鸟人”有其非理性的一面,他们对“长寿巴马”深信不疑,涌入巴马养生治病,有过分盲从之嫌。但他们也不乏理性,用少许花销就可在此地享受天然氧吧以求祛病健身,是一种经济之举。
对地方各级政府而言,面对如此丰厚的生态资源,不去开发利用,或有“守着咸鱼吃淡饭”之嫌,但是开发利用仍要遵循原则。古朴村寨,任“候鸟人”租住,任外来者建楼,任污水横流、垃圾乱倒,钱赚了不少,却绿水长流不再、青山长存不复,其结果只能是“摔破金碗讨饭吃”。几年下来,巴马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现在不得不一边谋求环境治理、一边谋求加快发展,可以想象“转弯”的难度有多大。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务必遵循的生态战略。事实上,一些地方未能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要么难抵诸如“被巴马”之类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以及知名度等诱惑,要么自行对生态资源进行策划包装、做足概念以寻求合作,只看当前罔顾长远,走入“刺激了发展、破坏了环境”的尴尬境地。这样迂回的道路看似受限于经济条件与技术能力,其实是受限于决策者的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和责任缺失。
一定意义上说,生态无法复制,但可以保护和建设。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为短期利益所惑,更不能因为表象的热闹迷失了方向。而面对公众的热情,或可做些疏导和教育工作。比如,为游客传授长寿秘籍,提倡粗茶淡饭、参加户外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引导养生者有病及时就医,不轻信、不盲从、不迷恋,科学养生,科学健身。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