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熊志
随着武汉一特大网络造谣团伙被查获,传播六个半月之久的山东“高压泵地下排污”被证实为谣言。近日,山东省环保厅与网络大V邓飞就此问题在微博上进行辩论,引发关注。山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称,在长达半年的调查之后,所传山东排污企业无一属实,山东环保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把这次地下水污染谣传事件,作为共同探索构建政府部门与民间社团合作、推进环保工作新模式的案例。
邓飞并不是“高压泵地下排污”信息的发布者,但作为免费午餐发起人,作为在微博上拥有三百多万粉丝的公众人物,他的转发,确实扩大了地下排污谣言的传播面。在六个半月前该谣言在微博出现并疯传之际,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甚至也引发了一些担忧,这不能说毫无邓飞的影响。
有声音认为,邓飞的转发、质疑,直指地方企业,与环保部门无涉,其实不然。“高压泵地下排污”的传言是否属实,对应着环保部门的治理是否到位,环保部门有责任自证清白。当然,这个自证清白的过程,前提是把邓飞等大V的转发行为,当作一种合理质疑,而不是在传播谣言。质疑之所以产生,说明环保部门的公信不够,人们遇到这种污染信息,质疑环保部门甚至成为一种本能反应。这些问题,恰恰说明环保部门的治污工作不够透明。
山东省环保厅称,为查证排污是否属实付出了极大的行政成本。一方面,这可以视作网络上未加验证的转发行为带来的客观后果;但从另一方面看,环保部门需要动用很大的成本来临时核查,说明对企业排污的常态监督是不够的。临时排查企业的行政成本越高,恰恰意味着日常的环保监控机制运转越乏力。在这个意义上,“高压泵地下排污”的谣传事过六个多月才平息,有微博转发的责任,其实也有山东环保部门的排污监督系统不甚完善的责任。
当然,环保部门的上述问题,并不足以遮蔽其接受质疑的积极态度。在邓飞与山东省保护厅的官方微博“@山东环境”的对话中,双方擦出了辩论的火花,却都保持着应有的克制和理性,隔空喊话没有陷入僵局,被网友称赞。通过这场理性辩论,邓飞对环保部门的质疑,得到了解答;“@山东环境”也宣称不会小心眼地报复。对关注此事的围观者而言,邓飞和“@山东环境”达成了“以水污染为共同敌人”的共识;同时,他们所关注的当地企业排污情况,也将在即将公布的排查信息中公开。
这就是互动的多赢结果。在环保获得高度关注的今天,环境污染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具备天然的传播优势,这给环保部门带来的挑战不小。不过,所有挑战,其实都指向两方面,一是环保部门释疑解惑的姿态,二是在环境监督上的高度透明。我们把邓飞与“@山东环境”的对话视作互动的范本,不仅在于其中有克制的对话,更在于对话的确增进了环保部门信息公开的力度,权力透明因此变得可能。试想,假如这场辩论中“@山东环境”仅保持节制,却又不公开对排污企业的核查信息,那么这场对话,不会为人所称赞。
正如有网友在微博上所言,邓飞与“@山东环境”,只隔了真相的距离。如双方所承认,在环保问题上,民众与官方本就是合作关系,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污染。所有的论争,说到底都是为抵达真相,其中也许有传言、有误会、有谣言和争吵,但合作与对话,能筛选出最真实的信息。至于这种合作关系如何确立,不妨重温下邓飞所言:摊开事实,克制有序地讨论一个社会问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