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9月2日,芝加哥大学发出讣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教授去世,享年102岁。大师远去,但是思想的光芒依然照射着世间苍生,尤其是中国的改革与科斯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学界、决策界受科斯教授影响的人不在少数,可以说,在众多的诺奖获得者中,科斯对中国改革的影响既深且巨,如周其仁教授所言,科斯的影响力当比他长寿的生命还远为长久。
科斯教授早年写下《企业的性质》一文。他认为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为人们观察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基石。新制度经济学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灰色地带”,拓宽了经济学的视野。《企业的性质》也是科斯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依据。
经济学家施蒂格勒将科斯的理论总结为科斯定律: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必要的先决条件。施蒂格勒认为科斯定律可以与19世纪的萨伊定律相提并论,足见科斯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分量。科斯早年在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接受教育,众所周知,英国人更青睐经验观察,而科斯本人也不愿意以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相比于黑板经济学,他更愿意从真实世界获得灵感。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实则是一场产权的革命,计划经济体制假定政府控制之下的交易是没有成本的,但是没有市场和价格体系,交易成本不断上升,最终使计划经济异化为短缺经济和黑市经济。如科斯所言,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如果没有产权的边界,“罚没”或者抢劫必然横行,没有人会为长远做准备,比如“大跃进”期间杀掉耕牛的农民。唯有一套清晰的产权体系,才能使市场经济如常发展。中国改革三十多年释放了巨大的经济能量,依赖于逐渐形成的多元的产权交易体系。
中国的改革历史也是一场逐渐发现并确认私人权利的探索之旅,从开放商品的价格体系到劳动力的流动,商品交易主体的权利边界不断明晰,尤其是在2007年中国通过了《物权法》,私人产权得到法律的保护,私人产权的法律表达是构建更加复杂多元的市场体系的基础,也是盘活公民资产的关键。
当下中国的经济学家群体中不乏科斯的“粉丝”,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的风帆,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经济改革,科斯的理论与中国经验通过这些“粉丝”相互融合与订正。同样是科斯教授“粉丝”的张五常教授成为科斯理论在华文世界的最著名的传播者和阐释者,这也是科斯的幸运之处。
科斯在去世之前与学生王宁合著了《变革中国》,系统地解读了中国的改革历史,并提出了切中肯綮的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中国需要一个多元的思想市场。科斯以交易费用的概念闻名学界,中国著名学者张培刚几乎同时提出了“交易费”的概念,二人的命运形同霄壤,关键在于是否有开放的思想市场。
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又走到了一个关节点,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需要进一步市场化,将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科斯的理论必将继续影响中国的改革。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