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杨于泽据 《新京报》
青岛市财政局介绍,除对“三公经费”进行财政监管以外,还把会议费纳入监管。财政重点盯的“三公经费”,变成了“四公经费”。
据报道,现在定点饭店“定了就完”,吃喝玩乐全都可开成“会议费”。“会议费”俨然是个筐,什么费用都往里装。“三公经费”被盯紧了,“会议费”报销成了挥霍公帑的一个活门。把“三公经费”扩容为“四公经费”,健全盯防机制,是明智之举。
对会议费进行财政监管并非青岛独创,中央对此一直有要求,比如要求会议在内部场所开。2006年12月,财政部宣布对中央级会议费每天的人均额度予以限定:一类会议400元,二类会议300元等等。各省市其实是套用此办法,作了本地化。但这仍存在漏洞,比如黑龙江省规定会议费“定额管理,包干使用”,理论上不开会钱也归你了。
青岛市对会议费的监管主体是财政局,本质上还是内部人监管。况且财政厅长把关,也管不住上头“一支笔”。在此情境下,外部监督尤为重要:把会议费纳入预决算公开的范围,让公众知情与评议,直面舆论反馈。要堵住“会议费”漏洞,必须将“三公经费”扩容,实现“四公经费”公开。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