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喻涛(杭州 媒体人)
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再次关注“超级中学”现象,要求必须尽快消除超级中学。事实上,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国家先后出台过多个遏制“超级中学”现象的文件。
把升学率视为政绩的地方政府,有动力把教育资源倾斜于少数学校,“超级中学”现象只是县一中现象的加强版而已。
少数“超级中学”占据着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据《南方周末》报道,2009年北京市海淀区11所示范高中的校均教育事业经费支出超过3000万,另外45所普通中学仅有其三分之一,有的中学获得的教育经费甚至是普通中学的10倍。
有人说政府主导的公办教育能保障教育公平,“超级中学”现象是对这一说法的讽刺。穷人的孩子几乎只有成绩特别好这一条通道,有权有势者的孩子却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超级中学”。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也不断地戳穿了这一虚假神话。农民工子女很难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而同时,民间创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被取缔。
“超级中学”的教育质量自然是普通中学没法比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挤进去,许多家长宁愿花费高额择校费。教育乱收费现象之所以存在,原因也就是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一样商品或服务如果供不应求,当然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个行业以增加供给。很可惜,教育领域并非如此,不是资本不愿意进入教育领域,是政府的法规和管制阻碍了民办教育的进入和发展。
按照中国的政策,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关于民办教育,中国有部专门的法律叫《民办教育促进法》,却名不副实。对于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尴尬处境,创办老罗英语培训的罗永浩曾表示:“从技术上,完全合乎各项规定的运营几乎是不可能的。”投身民办教育创办南洋学校的企业家任靖玺曾写下八万字的《南洋十年炼狱》,痛陈在中国搞民办教育之难。
很多人都把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教育产业化,这并不是事实。恰好相反,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出路在于消除政府对教育领域的管制,民办教育的兴起,也就是进一步扩大深化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有人说,教育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行业,不能市场化。可是,餐饮业、服装业、百货业等等,哪一个行业不是重要且特殊呢?这些行业的繁荣无一不是市场化的结果,教育也不应该成为例外。
只要依旧是政府主导的公立教育模式,教育领域的行政垄断一日不消除,超级中学就不可能消失。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