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任然(特约评论员)
教师节要不要送礼?近年来,几乎每逢教师节都有这样的新闻追问。从家长给教师送礼,到商家推动“节日经济”,再到媒体设置“送礼”这一节日议题,教师节仿佛已经变成要不要送礼的全民大讨论,但讨论的结果令人失望。家长和教师都表示“无可奈何”,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同样诉苦:虽然强调教师不得收受家长礼物,但这种收礼行为一般“数额少、较隐蔽”,难以查处;教育专家则称: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是家长不敢不送,教师心安理得接受的重要原因,在“办事送礼”等社会风气盛行的情况下,“老师红包”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由此,媒体通过平衡各方观点,得出的答案是——大家对于送礼都无可奈何。
必须承认,教师节送礼的现象乃至“办事送礼”的社会风气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随着议题的反复呈现,新闻议题似乎已经走在了新闻现实的前面。要不要送礼和收礼,难道已经成为教师节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此类症结真的必须依靠教育资源分配平衡的实现和社会整体风气的改良,才能彻底解决吗?
我认为,在每年舆论议题的重复设置下,反而强化了家长送礼和教师收礼的心理暗示,而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反思却被这种暗示给遮蔽了。
我并不是说教师送礼之风是正常的,更无意于否定这种风气背后人尽皆知的“大环境”,但需要正视的是,一来,送礼之风未必已严重到所有的家长、教师非得无可奈何予以“配合”的程度;二来,教师节送礼之风,本身就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延伸。坐等“大环境”改良,而忽视个体与群体的责任,未尝不是一种反思精神的匮乏。
绝大多数媒体的采访都限于城市学校和家长,而很少关注农村的教师节的境况。我虽不敢肯定农村就完全没有送礼之风,但在一些偏僻地区,教师节可能未受重视。如果说送礼之风蔓延,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有关,那么同样作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产物——教师待遇差距的问题,在这一天恐怕更值得媒体去关注。毕竟,送礼是争夺资源的优劣,而另有一个群体,恐怕还面临资源有无的烦恼。
至于解决之道,也绝非只能坐等“大环境”的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成立家长委员会。可以想象,如果这一委员会确能建立,且在家长之间形成价值共同体,送礼之风未尝不会消散;而作为教师,收礼也并非“不好拒绝”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如美国也有“教师周”,不乏有家长向老师送礼的“冲动”,但是由于家长联合会的坚守和相关规章制度的严密,教师一旦接受礼物,就可能面临被辞退的后果。
在纠结于要不要送礼和收礼之余,或许还必须要重新审视教师节设立的初衷:它本是于1985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为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一个节日。所以,教师节要不要送礼,其实只需回归教师节设立的初衷。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