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人民币可兑换”宜早推行

“人民币可兑换”宜早推行

2013-09-10 06:36:1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评论员 梁秀峰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介绍,一份经由上海市政府送审、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会签的文件提出,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自贸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如果上海自贸区最终成功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改革将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资本项目主要指各国间股票、债券、证券等的交易。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解除对资本账户交易施加的货币兑换、对外支付和交易的各种限制,基本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二战后,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针对的是对资本账户实行管制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中国实行资本账户管制。大陆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海外,国外投资者无法直接投资A股市场和国内债券市场。作为一种过渡性安排,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QFII(外国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认可制度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认可制度。

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监管部门之所以试图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国内外资本可自由流动,国内的投资者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项目,从而有利于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和投资风险的分散;同样,国内的融资者也可以在全世界范围选择便利而成本低的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不但可获得可观的铸币税,而且会降低汇率风险。三、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领域的逐步开放,跨国资本流动总量和速度不断加快,资本账户实行金融管制的成本越来越高 。

中国早在1996年就基本实现人民币经常账目开放(经常账目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国。但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却一直“只闻楼梯响,未见人下来”,原因在于金融监管部门考虑到其潜在的风险。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取消资本账户的管制后,有可能遭遇大规模资本外逃。资本外逃通常会在通胀率上升、本币汇率高估或经济不稳定时出现,但是资本账户可兑换是大规模资本外逃的前提条件。大规模资本外逃将导致汇率大幅波动,本国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大幅下降。此外,也可能出现国际游资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导致国内金融价格、房地产价格非理性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最近伴随美国退出QE越来越近,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也在遭遇热钱流出引发的汇率危机。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考虑以上风险。不过,并非实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就一定会引发大规模资本外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四个条件:稳定的经济状况、恰当的汇率水平、有效的金融监管和充足的外汇储备。目前,尽管面对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但中国宏观经济仍基本稳定;浮动汇率所受到的批评也越来越少;充足的外汇储备——央行公布的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3万亿。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金融监管能力,不过,通过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检验中国的金融监管能力,并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监管水平。

中国应在目前国内经济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尽早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全球经验发展的实践表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利于一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时代潮流。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