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谈“救救汉语”不能脱离工具价值

谈“救救汉语”不能脱离工具价值

2013-09-11 01:34:0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王聃

很少有官员像王旭明一样,即便早已不是教育部发言人,但一直以教育关切者的公共形象出现。9月8日早晨,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对此,是否取消小学英语课虽有不同声音,但救救汉语,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却得到了广泛支持。(9月10日《现代快报》)

保持一种对现实批判的姿态,对许多人来说变得艰难,可王旭明显然是其中的特立独行者。不过我依旧想和他探讨停小学英语以救汉语的可行性。首先我不认为汉语到了需要疾声拯救的地步。信息时代的现实冲击力之一,固然是带来了国人书写能力的部分退化,以及对汉字之美鉴赏能力的丧失,不过这只是新技术带来的“片面烦恼”,现代技术也实现了汉语的广泛传播,林立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就是佐证之一。以此对比,定论汉语教育正濒临消亡的边沿,亟待刻不容缓的拯救,虽有对传统文化的关切之心,但还是稍稍夸大了。

也许王旭明更想表达的是:当前小学阶段中的语言教育已出现了严重失衡,英语被附加上太多目的标签,社会少儿英语班已成为愈演愈烈的潮流,这加重了学生负担,本应从小抓起的汉语教育也被相对忽略。但此处还有一个显见的道理:小学英语与汉语教学从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学生们终究要面对包括中、高考在内的各级考试,而这些考试对于英语的需求量和考核程度是不变的,那么取消小学英语教育,不过是将此种考试压力后延罢了。在小学生课业负担整体并未减轻的现实下,它无法为国学教育腾出时间。

从语言的起源看,英语也好,汉语也罢,它们其实首先都是一种工具与技能,然后才有教育和文化的意义。正因如此,取消小学英语课程以补充汉语教学,未必就不是一种矫枉过正。如何让小学英语与汉语教学各归其位,获得某种技能与认同的两全?这必须要重新回到“工具价值”的原点上来。具体来说,就是减少各级英语考试的数量,提倡不为升学而进行的英语教学,让英语成为学生自愿获得的现代交流技能。至于说到对汉语影响力式微的纠偏,它更需要的同样不是呆板的课堂与考试,而是一个乐于使用汉语的社会习惯,让使用与欣赏汉语成为自觉的集体动作。

与空谷幽兰般的汉字之美擦肩而过,我们终究会失落与寂寞;在对英语教育的过度狂热中,社会终究会厌倦与难以负荷。它们都是现代社会文化症候的一部分,但在之间寻求某种教育分量的平衡,依旧不是两者突围与重生的道路。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