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真实的民意无需“引导”

真实的民意无需“引导”

2013-09-11 01:34:0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本报评论员熊志

这两天,很多湖南邵阳市民都收到了一条短信——“邵阳人要说邵阳好,家乡才能真的好。请接到省综治民调电话,并予以客观公正、积极评价的用户,持五分钟左右的电话通讯记录单到当地综治办领取误工补贴。”落款是邵阳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据介绍,凭此通话记录可以领取300元补贴。(9月10日新华网)

“求好评”式的民调补贴政策,只存活了不到两天。邵阳市委、市政府紧急叫停,并向网民表示歉意。这些都是必要之举,也在公众的意料之中。叫停补贴政策不意味着追问当止,补贴换好评的决策如何炮制出炉,此次民调是否作数,有多少人已领取补贴,补贴的资金从哪里来,都得悉数厘清。

相较于决策的草率,民调的异化更值得深思。“求好评”短信的背景,是湖南省综治办发起民意调查,通过电话访问,接收地方民众的真实信息。

邵阳市综治办群发短信,看得出对民调的重视。透过“求好评”的意图可看出,这样的“重视”对民意的真实反馈有所忌惮,而想要呈现一种不尽真实和全面的,正面、美好、毫无问题的民生图景。在对民众的短信动员里,我们仍然能体味出那种唯上负责而漠视、害怕民众参与权的惯性。

这与正在开展的干部群众路线教育精神,是相冲突的。现实中此类障眼法并不鲜见,以前有,现在也未绝迹。有的地区在上级视察前,安排演员背好台词应付检查,或者挨家挨户做工作,更有甚者,修建“遮羞墙”。民众表达诉求的通道在不断扩展,少数地方阻滞真实民意上达的手法也在翻新。基层官员重视上级的评测,把民众对自身以及治下的地区的评价,当作影响仕途的重要砝码,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又不将民生工作落到实处。

政府花费补贴应对民调,或者动用演员,或者修建“遮羞墙”,这些都隐喻了一个错误的逻辑:真实的民情民意是危险的,因为危险,所以地方官员总是试图将好的一面示人。也因此,在民意调查作假之外,形象工程也屡禁不止。民调作假与形象工程,反映的都是对地方形象、社情民意扭曲的价值判断。而这种扭曲,又与官员评价机制的不甚健全息息相关。

民意调查作为信息上达的通道,是一种诉求表达机制,也是上级决策的依据。在这个意义上,“补贴换好评”忽视的不仅是民众的表达权,还是地区发展、民生改善的倒逼契机。

在一个权利意识觉醒的时代,民众的表达欲望日益高涨,官民的认同、决策的理性应是建立在真实的民意之上,那么这种真实民意,就不应被视作危险,需要有所遮蔽、粉饰和引导。当然,还要意识到,诸如“求好评”短信,除了折射出地方遮羞的意识,以及对地方治理的不自信,也反映出民调机制的不完善。

在表达渠道多元化的时代,民意调查方完全可以用更隐秘、更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更贴近事实的真实民情。基层政府对民情民意的定位,不能说与上级领导的价值体系毫无关系。因此,对民意的重视和尊重,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和官员的共识。

“求好评”短信的闹剧,很快收场。但那些阻滞民意上达的障碍,就如那些已发出且收不回的短信一样,可能还会真实存在。珍视民意,促进官民顺畅沟通,还得拆除这些隐藏的藩篱。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