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从五常大米的溢价谈起

从五常大米的溢价谈起

2013-09-12 02:34: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胡锋(高级经济师)

提高粮价实质上是提高地价,这样的话,地多的农民获益就多,地少的农民获益就少。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核心的要素,针对农业的种种扶持政策和补贴的好处最终大部分落到了土地所有者手中。

最近几天在东北参加一个粮食论坛,顺便实地考察了一下名闻天下的五常大米。参观了五常水稻种植基地,五常大米加工企业,并品尝了真正的五常大米饭。

五常大米松软可口,确实好吃。但也很贵,比一般优质大米要贵50%-100%。显然,五常大米之所以贵,主要原因在“五常”二字上。因为水土和气候,这里种出的大米就是要比其他地方的好吃。五常大米相对于其他地区大米的“溢价”,是基于产地,而不是其他任何因素。这意味着五常大米的溢价最终体现为五常土地的溢价之上。我们可以据此推断,五常的耕地价格要大大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耕地价格。也就是说,因为要付出更高的地租,在五常租地种植五常大米的农户收入并不一定比其他地方高。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可能由此出现。

增产不增收,粮价上涨农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很多人为农民打抱不平。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是典型的代表。关于农民为什么增产不增收,经济学上有蛛网模型予以解释。很多时候增产,并不是农民的功劳,而是其他因素的功劳。中国有句话叫“无功不受禄”。多收了三五斗不是农民更勤快或者发明了新的种植技术,而是风调雨顺、上天恩赐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法则下,风调雨顺导致多收的三五斗好比天上掉下的馅饼,它是砸在了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头上,但是实际上消费者也因此得利:粮价下降了。农民觉得没有因为多收了三五斗而获得多少益处,这是站在交换的角度来考虑的。但是,站在实物的角度,农民毕竟获得了更多的粮食,他的境遇得到了改善。然而,如果他要想把砸在头上的“馅饼”卖掉而不是自己吃掉,他就必须遵守市场的供需法则。

当下中国粮食的增产,依赖的并不是农民的更勤劳。实际上现在种田比以前轻松多了,种植技术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提高,种子比以前更高产,化肥农药比以前更高效。这里面除了种植技术,其他几项都和农民无关。既然增产主要归因于种子、农药、化肥,那么增产的好处主要为种子研发者、农药公司、化肥公司获得,也就理所当然了。这与五常大米的溢价最终体现为五常土地的溢价、租地种的农民并没有获得多少好处是一样的道理。

当前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措施就是不断提高粮价,实际效果看,这几年非城郊农民的收入提高也很快。但是,收入的提高不是因为种粮更赚钱了,而是土地因为粮价的提高更值钱了。实际上,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没有种一分地,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地租来实现增收。那些在家种粮的农民,其收入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内化了上升的地租。如果独立核算地租成本,农民真正的来自于种粮方面的收入提升将很有限。

提高粮价实质上是提高地价,这样的话,地多的农民获益就多,地少的农民获益就少。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核心的要素,针对农业的种种扶持政策和补贴的好处最终大部分落到了土地所有者手中。在中国,由于土地相对分散,这种不均还不明显。像美国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国家,农业补贴的好处绝大部分都被少数大农场主和农业公司得到,给农场主种地的农民获益并不多。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