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货币霸权不是阴谋

货币霸权不是阴谋

2013-09-12 02:34: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能不能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感受。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希望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发行国,承担起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韩国、南非等国也有此要求,但是美联储官员此前在杰克逊霍尔的全球央行峰会上表示,美联储的政策只会维护美国的利益,其他国家需要适应。为什么美国的财经官员如此“嚣张”呢?原因很简单,美元是一种霸权性货币,这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权力结构,虽然美国财经官员的态度令人气恼,但是各国除了“适应”美元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霸权遭到了世界性的批判,危机高潮阶段唱衰美元成为最时髦的话题。五年之后,美元的地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变动的核心力量。自5月份,美联储释放出退出量化宽松的信息以来,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的货币领跌全球,外汇储备缩水,资本大量逃离,巴西、印度多次调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外流,巴西和土耳其分别希望以600亿美元和400亿美元稳定汇市,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常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美元霸权不仅是百足之虫,而且是渗透到全球经济细胞中的网络,不但没有死,反而在满血复活。

对美元霸权的厌恶情绪会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以“货币战争”这样的阴谋论为典型代表,将货币霸权视为几个人或者家族操控的产物,是华尔街金融巨头的阴谋等等。其实这是夸大了少数金融精英的能量,以事件或者细节来代替制度与逻辑。如果仅靠一两个家族或者组织就能操控世界,那么货币霸权也就不那么可怕了,只要等这个人死亡或者家族败落,那么货币霸权自然就瓦解了。

货币霸权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精微而复杂的制度,不能简单以道德来评判。霸权,在现代中文语境中是贬义词,但是从西文语境中,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让别人追随的能力,暴力强制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制度和道德感化,类似于人们常说的软实力。其实在中国古文中,霸权也不是坏的,比如春秋五霸,除了征伐战争之外,还有结盟外交,更重要的是获得周天子的首肯,得到道德感召力。就像孔子说,如果没有齐桓公这个霸主,我们就会变成野蛮人。因此,认识货币霸权,首先应该对霸权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货币为什么和霸权能扯到一起呢?货币除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之外,更是一种信用工具,也就是说,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首先需要交易双方之间有信用。而信用并不能仅仅依靠刀剑就能建立起来,而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一种货币经过千百万次的交换活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因此它便成为一种霸权性的货币。罗马帝国的金币、意大利城邦的弗洛林都扮演过霸权性的货币,当铸币的成色不足时,这种货币就会慢慢被淘汰,失去了霸权地位。当下的美元霸权也是如此,如果美元的购买力无限地下降,信誉尽失,美元也会失去霸权地位。因此,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以2%为界线。也因为如此,货币霸权并非霸道无边,而是有一套自我节制的规范在里面。

如果将货币霸权视为阴谋,也就失去了成为霸权货币的可能性,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建立在世界货币霸权的经验与教训之上。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