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长江商报消息 上海股权投资协会理事长陈琦伟向我省环保企业伸“橄榄枝”
100家上海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带着200亿元资本,来汉寻找投资机会。昨日下午,“构建中部金融中心—PE力量”高峰论坛在武汉东湖宾馆梅岭礼堂举行。100家上海PE机构与200多家光谷高成长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打造中部金融中心的发展机遇和发掘湖北企业股权投资金矿等话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武汉打造中部金融中心具备较好的基础,注意把握产业转移和金融改革两大机遇,抓住金融机构准入放宽的政策利好,加速建设本地民营资本自负盈亏的中小商业银行。上海股权投资协会理事长陈琦伟则直接喊话:“湖北省若有优质的从事环保,尤其是水处理的企业,我们将义不容辞的投资。”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的难题,尤其是轻资产、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对资金需求更为迫切,而股权投资不仅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更可提供一个产业资源整合的平台。
“瞪羚企业”之一,武汉金莱特光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表示,作为一家光谷民营高科技企业,公司希望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目前主要是银行贷款,额度有限。”
武汉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利平则称,作为同行,上海的机构和企业行业经验丰富,对于天使投资的发展趋势、退出机制和运作方式,视野更广阔,意见更有可取性,“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和他们交流,提高自身对于行业的认识。”
据了解,现场资本与企业对接活动频繁,甚至出现了一家企业有多家PE“示好”的局面。
■声音
上海股权投资协会理事长陈琦伟:
不是人找钱,而是钱追人
“湖北省若有优质的从事环保尤其是水处理的企业,我们将义不容辞地投资”。上海股权投资协会理事长、亚商集团董事长、亚商资本创始合伙人陈琦伟昨日在“构建中部金融中心—PE力量”高峰论坛上向湖北环保企业伸出“橄榄枝”。会后,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最青睐环保企业
什么样的企业最受PE青睐?陈琦伟表示:“新兴产业或者传统产业的创新部分。”
陈琦伟介绍,亚商资本已投资了近90家企业,从今年的经营状况来看,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率不太理想。而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达到20%以上。
“PE行业处于非常好的机遇期。”当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这也是出现新兴的战略性企业的最佳时期。
在演讲的开始,他就明确表示,对从事环保,尤其是水处理的企业,将义不容辞的投资。
企业家要专注主业
目前许多投资是政府驱动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对所投资企业的持续管理和竞争力提升方面有待挖掘。
与政府驱动型投资不同,PE投资的特点,是把社会资本汇聚后,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注入到企业中。他表示:“PE投资不仅仅是提供钱,更重要的是后续的跟进能力,帮助企业更加健康的成长,少走弯路。”
中国企业家阶层多数是新兴阶层,大部分是第一代企业家。这些企业家难免受到不少诱惑。陈琦伟认为,用个人的钱去支持“副业”可以,用企业的钱不行。专注力非常重要,一定要专注于主业!
“我们的投资会跟着人和企业走”
很多企业因为缺钱所以找投资,陈琦伟表示:“其实不是人找钱,而是钱跟着人走。”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一些好的创业团队是从湖北走出去的。如果能让这些创业团队回湖北创业,那么我们的投资也会跟着人走,跟着企业走。人回了,资金也回了。”他表示:“如果湖北能够创造一个全国领先的鼓励创新企业发展的经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人才待遇等,让湖北的团队留在湖北,将大大有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
他热情地表示:“上海股权投资协会有200多家会员单位,可投资资金有6000亿元。希望能在湖北、武汉多做些投资,支持武汉建立中部金融中心。”
■建议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吸引大PE落户不如鼓励民企建小银行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使上海的国际金融地位进一步提高,也让人们对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产生了无限遐想。同饮一江水的大武汉,在金融中心的建立上,能否复制陆家嘴模式和上海自贸区经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给出的答案是“NO”。
把握产业转移、金融改革两大机遇
“两地发展基础不同,决不能简单的复制。”连平说,无论科技、教育,还是实业、产业,武汉的基础都比较好。他还谈到,湖北要打造金融中心,需要把握产业转移和金融改革两大机遇。
连平说,产业转移的同时,一些银行也随之从沿海“转战”中西部市场。在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连平认为武汉不可能建立“像上海一样交易成分、交易功能很大的金融服务中心”,而应该更多的挂钩“实业、产业”领域,如信贷、股票、信托、PE等金融机构。
“利用政策杠杆,吸引一部分PE落户可以,但并非投资机构越多越好。”在连平看来,不久的未来,国家很有可能放开小微银行的营业牌照,因此本地政府的重点应该放在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门槛,鼓励民企筹建小微商业银行上来,“待政策放开后,快速抢占先机”。
事实上,湖北已具备打造中部金融中心的基础,省金融办主任刘美频介绍,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7万亿元,增长18.19%;各项贷款余额2.14万亿元,增长18.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313亿元,位居中部首位。
“下半年房价涨幅小于上半年”
上半年,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出现颓势,但地产市场却明显回暖,全国逾9成城市房价一片“涨声”。不过,连平介绍,近来受全球总体需求恢复及美元升值预期影响,以及克强指数数据等显示,国内整体经济环境渐入佳境。
国内经济环境的好转或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连平表示,被抑制的刚性需求和楼市强大的吸金能力仍将支撑房价上涨,并且开发企业资金较为充裕,降价促销动力不足。另外,土地市场的持续火热将传导至商品市场。根据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三、四季度楼价上涨的预期依然存在,但涨幅不会超过上半年。
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连平预计中央政府不会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将现行的限购限贷政策执行进一步加强。
对于房产税,连平也有自己的观点:“房产税是对老百姓征收的,力度可大可小,如果是非常严格和严厉地执行,杀伤力会非常大。”他预测:“执行之初会比较宽松,以增量和高端为主,而且各地方政府的执行标准会有差别。”
■本报记者 马秀佳 胡创 周涵 大学生记者 郑宇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