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继温州为楼房限购松绑,浙江舟山市也悄悄放低了限购的门槛。2013年之前购买的房子可以“归零”,只要在2013年1月1日以后没有买过房,就可以再买一套。类似的调整在芜湖、深圳等城市也在进行着,经过两年多的限购之后,房地产调控或进入新的阶段,从严厉的行政调控转向更加多元的市场调节。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防止另一个极端,从限购到行政措施刺激购房,二者都没有跳出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窠臼。
行政调控一刀切,见效快,但是治标不治本,就像止痛药一样不能一直吃。无论温州还是舟山的房管部门对于放松限购的理由有一条是相同的,经过一段时间限购之后,房价已经比较稳定了,投机性需求受到抑制,需要给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以空间。也就是说,止痛药基本稳定了病情,现在需要汤药来调剂身体了。这样的理由是否具有可信度,可谓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值得关注,舟山和温州的房地产投资进入负增长的状态,尤其是舟山出现了-16.1%的下滑,舟山市7月份的财政收入同比减少19.2%。房地产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不是秘密,在土地财政驱动之下,房地产市场的下滑甚至崩盘对地方财政无疑是重创。
房价经过过去几年的狂飙突进之后,除一线城市外进入了慢速或者失速增长的态势,严格的限购政策其实剥夺了市场主体的选择空间。在市场上,无论购房者还是买房者都是独立的决策主体,而严格的限购政策实际让这个市场决策变得简单了,拥有一套房子的人已经被挤出这个市场之外了。此外,限购政策有个前提假定就是刚性需求或者首次购房者是“好”的消费者;而已经拥有一套或者多套房子的购房者是“不好”的投机者,限购将这些购房者排斥在市场之外,这也有违市场交换平等性的原则,同样的货币在不同的持有者手中有了好坏的分别,在市场之外有一个道德判断。
限购政策对于遏制类似温州这样炒房重镇的房价飙升是有意义的,6年飙升4.2倍的确不正常,巨大的投机需求已经扰乱了市场的预期,将大量的资源吸引到房地产市场之中。温州在8月份放宽限购政策,允许购买二套房,经过两年的调整之后,温州的房价结束了疯狂之旅,有些房子价格被“拦腰斩”,非理性繁荣期结束了。温州为遏制疯狂的房价而采取了比国家政策更加严厉的限购政策,而现在回到国家政策的“大流”,温州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这并没有违反国家政策,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在调控市场时的自由裁量权由谁来定呢?
房地产市场的虚火不能仅仅依靠限购来控制,政府也不能一直替投资者进行决策。最近地王频出,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继续上涨,也显示出限购政策的有限效果。限购只是对需求进行控制,尤其是有效需求,人们常说的刚性需求在很多时候并非有效需求,虽然新毕业的大学生有购房的需求,但是囊中羞涩,即便政策允许其购房,也不能变成购房的行动,“好”的刚性需求有时候是虚假的需求,这样不利于房地长市场的成长。
市场的培育需要给购房者、银行、地产商等市场主体更多的决策空间。俗语说,抽刀断水水更流,货币如水,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有更畅顺的渠道,引导水流。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