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花猫子(特约评论员)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关于五仁月饼“存舍去留”的口水战卷土重来,更有甚者手绘漫画若干,把曾经被誉为月饼经典、中秋必备的五仁君黑成黏液怪物。于此同时亦有消费者为其坚定辩护、热情讴歌,认为“没有五仁月饼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对老实巴交、忠诚可靠的五仁月饼下此毒手”,是一种“诋毁中国传统文化思潮为背景的扭曲社会心态”。
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仪式的规定动作。月饼馅料和制作受到争议,除了网民嘲讽手段辛辣夸张外,更深层的是为传统食品的发展而担忧,以及对传统文化氛围转变的质疑。
作为舌尖上的文化,这一口月饼下去,是甜是咸、是软是硬,味觉是直接承担者;正所谓众口难调,作为食物的月饼,在标榜文化个性与创新的今天,不同口味馅料间争抢市场、丰富品种,其实我们应当乐观其成。
当然,五仁配方不能因其传统就免于争议。它各种坚果加果脯冰糖的配方,内容丰富、口味浓厚、易于保存,在物质较为匮乏,食物保存期短的时代,成为赏月佐酒的食物再合适不过。但是皮软馅儿硬,不符合我们对糕点类食物的品尝期待;坚果易碎味儿杂,搀和在一起,口感难以均衡;糖分油脂较多,一个饼下去难免齁得慌。在当下保存技术较好、健康要求较高、选择日益增多的食品领域,对它的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
文化及其象征物其实一直是在随着社会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替而发展的。就如同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是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往往还加上盐、葱、姜、桂等佐料。或许在今天,即使最坚守传统茶道的人也会对这种“暗黑料理”咂舌。同理,当有人对某些传统形式提出异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意见抱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和宽松幽默的态度。
中秋文化在变迁、中秋月饼在改良,对传统文化的想象与认同不会一成不变,经过大浪淘沙式的选择与沉淀,我们会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传统,不管像“五仁”月饼这样的文化因素存在与否,新的传统都像旧的一样体现着我们的文化选择,是我们精神血脉的一部分。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