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林毅夫的最好选择和中国消费难题

林毅夫的最好选择和中国消费难题

2013-09-23 01:16:1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林毅夫先生近日参加2013国际投资论坛专场活动,当被问及如何投资时,林毅夫先生说:“我的钱都放在银行里,定期存款。”这位世界银行前任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笑称:“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它还在涨钱呢,我也不必烦恼。”

林毅夫说,对于他“这样专心做研究的人”,这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大部分中国居民来说,这也是他们的选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超过43万亿元,人均储蓄余额超过3万元。新华社报道称,无论以储蓄总量还是人均量计算,中国都是全球第一。

中国家庭财富的一半以上都以储蓄的形式存在,这是一个现实。民众对银行的迷恋缘于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信任,这是中国能以全球最高的投资率维系经济活跃度的不二法门。林毅夫相信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照此推论,势必需要保持比较高的储蓄率,以为投资提供足够的支撑。

不过这可能远非最好的选择。储蓄增加表明,国民或多或少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红利。尽管财富分配的天平仍倾向于政府和企业,但这一局面正在改变。中国百姓爱存钱,的确有传统因素——亚洲居民储蓄率相对而言比较高。不过老百姓决定把钱都放在银行里,恐怕也是烦恼多多。

前些年通胀高企之时,中国居民经历了长达24个月的负利率,即使睁大了眼睛也无法阻挡财富缩水之势。中国的金融机构有政府背书,目前并无倒闭之忧。不过存款保险启动之后,经营不善的银行关门歇业也并非不可能。如果考虑到一些银行隐现的坏账风险,储户晚上睡不着觉恐怕也是可能的。

多年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尽管被写入正式文件,但因投资渠道有限等,都使得落在纸面上的文字难以成为实在的变化。这当然并非最好的选择,但却是最现实的选择。

无法选择的还有政府。居民储蓄一直被视作“笼中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赶出“笼中虎”几乎成为最响亮的口号;2008年危机中,推动消费增长,也是决策部门拯救经济的一大选项。只不过这只“笼中虎”越养越肥,却只在笼子里打转,始终不显出山之威。

1998年储蓄资金千呼万唤不出来,当时分析是因为“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和养老。如今看来,老问题未见有效缓解,新问题如购房压力变得更为突出。不多存点儿钱不足以解忧,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无论1998年还是2008年,扩大内需题中之义,应该是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两翼齐飞,不过两次危机后,扩大内需最终演化成了刺激投资的“独角戏”。

作为消费者,如果没有后顾无忧,可以放心花钱,安享生活,没有谁会愿意把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还要承担可能的损失和风险。政府知道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所以政府选择不刺激经济,绝不出台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不过这还不够,在从现实通向最好选择的路上,政府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老百姓在面对医疗、教育、养老以及住房问题的时候,减少烦恼。

据《经济观察报》社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