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是谁成就了“黄牛党”的神奇

是谁成就了“黄牛党”的神奇

2013-09-23 01:16:1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郑州市审车点附近“黄牛”猖獗,掏钱就能在短时间内办完手续。还有工作人员主动建议审车者找“黄牛”代办。(9月22日中国广播网)

“黄牛”是种特殊的中介,往往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利益。早先的“黄牛”,主要是利用资源的稀缺从事倒卖活动,发展到后来主要是利用各种“关系”来谋取利益。所以,大凡在需要排队争购或者需要审批的场合,就有可能产生“黄牛”,或明或暗地存在着。“黄牛”虽然寻常可见,但因为上不了台面,有关部门总是讳莫如深或者撇清关系的。像郑州市南车管所那样明目张胆,由工作人员主动建议找“黄牛”代办的情况还真是非常罕见。

从办事的效果来讲,工作人员的建议还真是一个“好”的建议,不仅省劲,把行车证一交就可以当“甩手掌柜”,而且时间也快,不会让你跑上跑下累个半死。当然前提条件是付上几百块钱的劳务费。一位杨先生的遭遇就颇为“神奇”,他的一辆开了16年的报废车,自己去审没有通过,找黄牛花了500元钱,就拿到了合格单据。

那么,是谁成就了“黄牛党”的神奇?

我们知道,“黄牛”本身并没有审验车辆的权力,他们可能熟悉验车的程序和门道,比一般的审车者要专业一些。除此之外,他们就要靠关系。也就是说,他们的神奇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上的。

一种关系,是利用熟人“开后门”,另一种关系,则纯粹是权钱交易,花钱买通执法人员,实现“双赢”。从工作人员的主动建议来看,这种关系已经不需要明确的指向,利用熟人的可能性不大。可以推断的是,权钱交易已经成了一种稳固的关系,而且在内部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猫鼠同盟”分享利益。

这正是工作人员主动建议的动力,也是“黄牛党”的神奇所在。但要让车管所自己承认与“黄牛党”有勾结,也是不太现实的。权钱交易,涉嫌受贿,标准下降,涉嫌渎职,这些都不是小事儿。既然记者能够暗访获取线索,来办事的市民也深受其害,纪检和检察机关应当重视这些线索,顺藤摸瓜并不太难,别让“黄牛”再神奇下去了。

■ 庾向荣(江苏 法官)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