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良币驱逐劣币

良币驱逐劣币

2013-09-24 00:58: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6月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谈到美国未来将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消息让巴西雷亚尔、印度卢比大幅度贬值,反映市场避险情绪比较浓,资本反向流向美国避险,为什么资本会流到美国呢?除了美国经济逐步好转外,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元依然是比较可信的货币,尤其是新型经济体不确定性比较严重的时候。在货币理论中有个经典的“格雷欣法则”,核心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然而回顾世界货币历史,能够充当国际货币的基本都是成色好、信誉好的货币,并非劣币驱逐良币,相反,是良币驱逐劣币。

难道“格雷欣法则”是错误的吗?也不绝对如此,“格雷欣法则”是自希腊城邦时期人们就发现的一条经验。在铸币时期,尤其是自由铸币的时代,每个铸币商都有一种谋利的冲动,即降低货币的成色,在铸造货币的过程中掺假。后来的考古发现,几乎所有的货币没有成色足的,古人在货币造假方面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正是如此,没有一种货币能够流传百世。

经典的《帕尔格雷夫政治经济学词典》中将“格雷欣法则”总结为:当法律允许政府赋予两种或更多流通媒介以同样面值,当这些媒介的内在价值各异时,交易支付总是尽可能使用生产成本最低的那种媒介,最有价值的媒介将趋于从流通中消失。从短期来看,“格雷欣法则”并没有错,如果国王悄悄地降低货币成色,人们会敏感地发现这个秘密,于是悄悄地把成色好的货币窖藏起来,以备后来之用,直到这些成色不足的劣币全部取代良币,于是良币真的在市场上消失了。与此同时,国王会继续造劣币,最终的结果是恶性通货膨胀,信用制度崩坏,由此引起的后果可能是灭国之灾。新政权建立之后,劣币已经臭名昭著,良币重现于市场,从长时段来看,最终还是良币驱逐了劣币。

劣币驱逐良币有个前提是货币供给比较充足,而良币与劣币具有相同的支付能力的时候,劣币的确在驱逐良币。被驱逐的良币可能被窖藏起来,还有一个流向是去了国际市场,充当国际支付的手段。一个国家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增加进口,进而会出现国际逆差,外国商人当然会选择成色足、信誉好的良币了。所以,国内劣币驱逐并替代良币的过程也是确认良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过程。

同样,一个国家的货币币值稳定,会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扩张而扩大流动的区域,形成一个货币圈。在铸币时代,货币的币值取决于贵金属的成色,在信用货币时代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实力,尤其是货币的数量。币值被高估的货币会随着货币供应的增加而将良币驱逐出去,最终会造成国内的通胀,而良币逃离,就像现在的印度面临的困境一样,印度的通胀升至两位数,而资本大量逃离印度。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卢比被高估的错误会被修正,卢比对美元汇率大幅度贬值。这也是市场对劣币的惩罚,对良币的奖励。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内在一致、高度稳定、质量优越是伟大货币的共同品质,它们将在竞争中胜出而成为国际性货币”。

在信用货币时代,美元虽然是美国的主权货币,但是却充当着世界货币的角色。除了美元表现良好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表现不佳的劣币在驱逐美元,使之成为国际交换的媒介,而一些无法稳定币值的国家干脆采用美元作为流通货币。英国学者穆勒早就得出结论说,“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一种国民收益,但超过这个限度的任何纸币发行就是一种强盗行径。”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率,保持美元的币值,防止美元沦为劣币。由此观之,国际货币霸权的更迭其实就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人类货币史一再确认这个规律。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