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最近关于歌手王菲离婚的事,观者如潮,最近又起波澜,新疆民政部门方面否认办理过李王二人的离婚事宜。
娱乐明星的婚姻引起的高度关注,致使不少人很不忿,有人爆出粗口“关你××事”。鄙人也不关心王菲其人其事,不过不关心的理由事涉音乐。音乐应当是一种最高级的情绪表达,一个不能作词作曲的人,他的歌喉与词曲作者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即便臻于化境,终是隔了一层。
而王菲所唱的所有歌曲,没有一首属于她作词作曲,但是这不妨碍她成为一流的歌手。曲谱就放在那里,不同的歌手唱出来一定千差万别,总有一个歌手的唱腔最为贴近词曲的意蕴,甚至包含着一些“再创作”的成分在内,而这个歌手,可能就是王菲们。
所以,如果要对一些歌曲表达敬意的话,第一个应当是词曲作者,第二位才是王菲们。历史地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作品,当初一定是优伶们广为吟唱的,经过时间的冲刷,我们已经不知道当年的吟唱者是谁了,留下来的只是那些声名越发显赫的词曲作者。
但人类传统的的文娱活动变身为现代产业后,情况倒过来了。听众很可能不知道流行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却记得唱歌的是谁。这不符合创作逻辑,但完全符合资本逻辑。
商业化的音乐,卖给听众的,不仅仅是歌喉,还包括歌手的性别、长相、气质,譬如王菲。所以,资本在出售王菲的时候,除了歌喉,还有她身上与音乐没有太多关系的“附加值”。而这些“附加值”,恰恰是词曲作者所不具备的,《红豆》的词作者林夕和王菲谁更有“卖相”?谁更能吸引婚姻门槛内外的年轻男女?一望而知。
一个歌手如果只能唱歌,并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他最好还能依靠歌喉积攒的名气,凭借其长相和气质,参与到影视表演,影视歌“三栖”。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一定会提供最贴心的服务。随着传统社区和邻里关系的解体,以及政治和宗教领袖的袪魅化,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领袖出现真空,而资本却能够提供体贴入微的以影视歌为主的偶像,男的英俊潇洒而且样态各异,女的年轻漂亮胖瘦兼得,如果看腻了,马上就推出“邻家什么什么”的,一定会满足你的偶像想象。
从精英和启蒙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关你××事”——你一个底层人士,应该关注自己随时可能被侵夺的合法权益,王菲们远在天边的家事,与你八杆子打不着。
那么,精英和启蒙者是否也有自己的偶像呢?一定是有的。所谓精英,不照样可能把康德、维特根斯坦奉为偶像?说起康德、维特根斯坦的私人事务,不照样津津乐道?一些文学研究者说起周氏兄弟反目,不照样拿着放大镜反复观摩?这个时候,也未见底层人士回敬一句:“关你××事?”
娱乐工业是多么可恶,是如何戕害人们的正常理智,这是很多文化批评者反复提及的话题。这诸多批评中,很多十分中肯,但是,也有很多批评居高临下,很多时候还是把受众当成需要教育的对象。其实他们并未意识到,哪怕是一个学识有限的人,也是一个思维复杂多面的个体,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有利于、适合于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完全可以一边看王菲离婚,一边维权,这有什么不妥?
■任大刚(上海 媒体人)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