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油品升级导致的加价,必然产生连锁反应而波及相关行业和群体。其实,许多人的焦虑并非来自升级涨价。争议更多的是,围绕油品升级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中,油企的责任该如何体现?中石化已表示“每年将投入三百亿元左右解决油品质量问题”,但很多人还是聚焦“三桶油”的盈利模式:一边是喊亏本、拿补贴,一边是上半年高达1293亿元的净利润。三家油企平均每天净赚7.1亿元,成品油调价缘何依旧“涨多降少”?企业经营与民众感受的强烈反差,才是这场政策讨论呈现“鸡同鸭讲”、“理性的非理性”的真相所在。
很多时候,民众不是不想承担环保责任,而是不满一本本锁在柜子里的账目。国有企业掌控社会公共资源,生产经营、技术改造的成本与收益,除去国家安全与商业秘密,不应有所保留甚至隐匿。不知情,难免产生不信任。说到底,有油企经营透明,才有民众真心支持,也才有蓝天明丽怡人。在这个意义上,积极消化油品升级压力,公开透明列出改造成本,与生产质量合格、环保达标的产品一样,有利于求得广泛认同,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
“油负”之下,权利与责任的重新分配,表面看是个技术活,操作起来就会发现挣脱不掉利益的纠葛,离不开改革的鼎力推动。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才能依靠“透明油桶”抚平民众心头的涨价焦虑。而这,较之城市上空的雾霾,治理起来也许不会更容易。
■据《人民日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