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每个判例都是衡量司法正义的坐标

每个判例都是衡量司法正义的坐标

2013-09-27 02:42: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备受关注的李某某等人强奸案26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五被告人犯强奸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五名被告人的行为系轮奸。法院以强奸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李某某有期徒刑10年、王某等4人有期徒刑12年至3年(缓刑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一审宣判,标志着此案有了初步结果。作为案件的核心关注对象,李天一的十年刑期,与之前梦鸽以及李天一的辩护律师的无罪辩护诉求,相去甚远。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能够依据相关证据链条作出犯罪属实的认定,排除李天一特殊身份的干扰,值得赞赏。

李天一案喧嚣至今,剧情波澜起伏。梦鸽说要上访,李天一辩护律师的无罪辩护,林林总总的案外情节都曾让公众产生消极的预期。当然,公众对李天一案的预期,始终是建立在对司法机关是否公正审判的关注之上。李天一的辩护律师曾宣称,有颠覆性的证据,但实为空话。也许在法庭的审理中,案件信息更为充分、详实,但法庭外围的种种资料,足以让人们形成有罪无罪的倾向性判断。在这里,不存在舆论审判的问题,指向李天一的有罪判决预期,并非出于对“明星人物”李天一的仇恨,而是对司法机关独立断案的寄望。

如果要整理涉及权贵子女的经典案件,尚未彻底完结的李天一案,必然会是一个。李天一案可以说超出了案件的范畴,而上升成为司法事件。理当独立的司法审判与舆论的距离,与权力和影响力的距离,决定着李天一案的最终走向,司法力量对各方程序内博弈的裁决,容不得半点偏差。李天一因未成年,被从轻发落。这个某种程度上对得起公众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是最优的司法结论,李天一有权上诉,司法机关也必然做好了重新梳理的准备。这依旧是场未完待续的司法事件。

对于李案审判的精确性,或许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只能得出个大概。但是所谓的正义,并不只是个抽象的大概念,历史会记录所有的罪与罚,也会记录所有的忏悔和宽恕,而时间的检验,一定会让每起成为公共事件的案件的审判,露出其底色。被誉为最后一道防线的现代司法,必须将当下的审判植根于历史的长河中,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每起案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李天一案的喧嚣可能会继续,但是否超越权贵,排除公众人物影响力的种种干扰,将会在“强奸陪酒女危害更小”、“法官都失足,更何况孩子”等种种喧嚣平静之后,以一个真实的面目呈现于公众面前。而身为围观者的我们,将会耐心地等待,等待着对本案给予最终的评定。

也许正是因为对司法实践的良性期待,李案的审判,才会如此引人关注。实际上,不管是已审理或宣判的丁书苗案、“房姐”龚爱爱伪造户口案、北京摔婴案,还是即将宣判的王书金强奸杀人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件,都会随着围观的逐渐淡去,被悉数记录在历史之中。在这些案件背后,不管是丁书苗这样的曾经权贵,还是龚爱爱这样让人疑惑不解的普通职员,或者李天一这样的公众人物之子,又或者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公共视野的普通案件中的普通人,无论是瓜农还是小贩,都是司法成长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而司法对待他们的态度,终将会成为未来我们衡量司法正义的一个个鲜活坐标。

■本报评论员熊志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