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9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
建设上海自贸区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对于我国在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参与世界经济规则制定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从国内来说,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各方面压力,推动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就外部世界来说,在金融危机以后,美欧等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和贸易安排,正在将本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外推。面临这种国内外经济格局产生的变化,中国要取得突破,就必须参与到全球经济秩序的确立当中,建立起与世界的“共同语言”,与国外通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保持一致,从而推动中国闯出一条改革新路。
上海自贸区是在原先的保税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它同保税区甚至改革开放初期建立的经济特区又有本质的区别。无论是经济特区还是保税区,都是在原有制度框架下运行的,是政府的一种特殊监管区。比如保税区所实施的法律法规都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只不过在某些方面给予优惠待遇。经济特区则是由国家给予一些特殊政策,而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发展,这些优惠措施的效果正在减退。自贸区原则上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尽管上海自贸区还不可能像中国香港、新加坡那样成为完全自由开放的区域,但是它的自由度却应该是国内最大的。中央这次特别强调,建立上海自贸区不是由中央给予某些特殊政策,而是让上海去试验国际惯例,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经验教训。全国人大因此为自贸区的建立放弃了某些法律在自贸区的适用,而它的直接领导权也在国务院。
建立上海自贸区,最大的亮点在于建立“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政府在行业准入上的一系列审批制度将基本放弃。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得失,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改革的成果与政府的放权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凡是政府放权充分的地方,改革的成果就比较显著,凡是政府管得太多、卡得太紧的地方,改革就显得举步维艰。因此,本届政府建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简政放权,以此来向市场释放被权力禁锢起来的活力,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上海自贸区实行的“负面清单”则将基本上终结政府审批的制度,完全由企业来自行决定是否进入市场。这种管理模式也与国际准则相一致,国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它更有利于吸收投资,也更有利于市场的形成和成熟。但是,这种以政府放权为前提条件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长期实施的政府审批制已经使我国的各级政府出现了“经济人”的色彩,形成了与民争利的习性,因此,这种改革需要政府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政府在市场中的既得利益告别。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深化改革所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从目前来说,它还具有试验性质,在其取得试验成功的经验以后,将会逐步推向全国。因此,上海自贸区对全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具有探路者的作用,其意义不可低估。
(作者系资深财经专栏作家)
■特约评论员 周俊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