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乡愁无处不在,挥之不去。今天,告别父母、背井离乡成为常态,离妻别子、孤身漂泊的人也比比皆是。忙起来的日子,乡愁蛰伏在心底;有空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滞留在城市,乡愁就变得格外浓烈。
乡愁,是对岁月流变的感喟。并不是“你回不回去,故乡都在那里”,梦里水乡或许早就变了模样。回到阔别的老家,未必能很快找到爹娘住的房子;想重温年少的课堂,看到的也许只是推土机推出来的一马平川。故乡的高楼大厦多了,路也好走了,但安放回忆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不用说一爿爿老屋,就是寥寥几处文化遗踪,或许也只能从记忆里找寻、在闲话中说说了。
乡愁,是有家难回的生活。“常回家看看”写进了法律,但现实却是,放假时间短、买不到票、为了生活主动加班。问问流水线上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人休过一个完整的“黄金周”?订票网站有了,订票电话也通了,把热门线路的车票早早地就卖光了;有报道说,为了让老板满意,也有人主动留下来加班,但这引起了评论“自己都不珍惜自己,别人就更不会珍惜你”,似乎有道理,但当起了房奴、孩奴,不珍惜自己不正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么?
每个人的忧伤汇聚起来,几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忧伤。眷恋就是残缺,正是从得不到满足的乡情中长出了乡愁。许许多多人的乡愁,也是对当下境遇的一种折射。挥别无忧无虑的童年,离别满溢亲情的土地,去往异乡,有得到也有失落。故土巨变、亲情疏离、边缘人的角色、收入与消费水平的落差,让两边不靠岸的人找不到停泊心灵的港湾。
有人说,很多人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生活的平淡和家庭的幸福;也有人说,美国人再穷也要一家人在一起。我也深深震撼于《铁拳男人》中,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那个拳手,把妻子因生活所迫而送走的那个领养的孩子追回家中。若无生活的重压,有多少人不希望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呢?有谁不想常回家看看呢?
每个人心里都有柔软的一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乡愁。当我们抛开身份的拘束,坐在一起聊聊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聊聊年少时的趣事,彼此就能分享对故乡的情愫,找到对成长经验的共鸣。每个人的乡愁,都是美丽的忧伤,都应该得到妥善的安放、有效的纾解。
我的乡愁,望你听见。多听听乡愁吧。想一想,能不能为每个人的故土家园,留下多一些记忆;看一看,人们回家的路,还有哪些地方不顺畅、不平坦;问一问,能为漂泊在外的人,做点什么。排遣每个人的乡愁,就是疗治这个社会的伤痛。
(作者系传播学博士)
■ 邓哲瀚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