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王志军
博主章女士家住崇仁路。女儿10岁,读五年级,性格开朗活泼。这几天孩子闷闷不乐,她安慰孩子:“有什么不开心的不能憋在心里,说出来看妈妈能不能帮你。”没想到,女儿一下哭了:“都怪你,别人都送卡,就你让我送花。”原来,上学期还是课代表的女儿,这学期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她感觉以前和她关系很好的小伙伴都找新任班干部玩儿去了,老师也不喜欢她了。(9月29日《武汉晚报》)
报道中的女孩没竞选上课代表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单单给老师只送花不送卡造成的,恐怕不能就此定论。但她感觉到的原来小伙伴和老师对她的疏远和不喜欢,笔者认为却是有很高的可信度。
基于长期以来国人的办事送礼在社会各层面的无孔不入,“礼”风甚炽的现实语境坚挺难摧,小女孩如此痛心自己的落选,同她周围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成人世界的言行“示范”不无关系。
与顽固的“礼念”同生的是难除的“官念”,也是产生“礼念”的根子。早些时候,北京某小学生竞选班干部曾扬言“我家有人”,而之前“我爸是公安局长”之类的拉权力大旗作自己虎皮的事件一再上演,都是权力侵蚀权利的样本。无论“礼念”,还是“官念”,都凸显了权力傲慢和法制薄弱,不能不让公众警醒和沉思。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最近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备受关注的镜像神经元理论。该理论认为,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它本身具有判断和领悟的功能即理性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即“所见即所思”。由此看来,成人世界应该明白:孩子们的视觉和思考是同一件事。这让我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因为孩子不是在大人的说教中成长的,而是在他看见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己看见了什么,比成人教他什么更重要。而当下成人世界和社会环境又让儿童们看到的是什么?
我认为,要做给孩子们看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透明公开的程序和公正公平的结果。就选班干来说,可以由全部同学投票选举,公开唱票,老师不予以过多干涉。而在其他的各类拔优选干、竞赛活动以及学校录取中,也都应严格按规则制度进行,对违反者严厉惩处,让秩序、公平、正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发芽。而最为关键、也最难做到的就是,成人世界需要尽快彻底涤清陈腐老旧的“礼念”和“官念”。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