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禁止旅游购物的代价

禁止旅游购物的代价

2013-10-01 01:50:1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 陈兴杰(北京 媒体人)

假期未至,身边有同事就提前休假旅游了。一问才知,10月1日起我国首部《旅游法》将正式实施,禁止旅行社带团购物,那些依靠回扣、佣金盈利的旅行社不得不大幅涨价,旅游价格竟至翻番。同事急忙调休旅游,享受这最后的廉价。

最近十几年,虽然“团游总是兜商场”、“好多景点都收费”的抱怨声常有,但不妨碍民众选择价格低廉的旅行团。价格一降再降已是不争事实。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成本通过市场运作分摊,相关产业都参与进来,甚至“零收费”也常出现。指责他们“居心不良”的人总以为低价背后隐藏着阴谋,事实上是缘于对商业的无知。

买卖如何收费,听起来简单,实践中却变化万端。即便对消费者打出超低价格甚至免费,商家也能实现盈利。

上世纪无线电应用后,最初只用于政府广播公共信息。时任美国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宣称:“我不相信存在让听众付费可行的办法。”话音刚落,电台就宣布取得盈利,方法就是今天常见的售卖广告。很多人会说,生产商只是把广告费都转嫁到商品价格,消费者负担并没有减轻。这忽视了广告所起的“规模效应”作用。广告帮助生产商扩大销路,降低单个成本,事实上是有利于消费者的。

有些商品的免费并非面对全部,他们偶尔也会推出收费项目。最典型的是互联网游戏,很多运营商通过免费吸收大量用户,甄别忠诚用户并向他们收费。这部分人比例不高,数量往往不小,他们的付费就能支撑起整个项目营利。

免费产品有时是有其他商品捆绑其上的,最典型的有充话费送手机,买桶装水送饮水机,通过吸引消费者,以使他们将来在增值服务或其他业务上能够掏腰包。

这些策略的基础是灵活多变的契约,只可能在自由市场中存活。电视观众讨厌广告,就向政府呼吁要求禁止商业广告;旅游者抱怨“旅游总是逛商场”就要求查禁。粗暴干预的后果是消灭低价服务,让愿意接受“附带条件”的人们失去选择机会。

很多人根据一些新闻描述,就将游客想象成被裹挟的可怜儿。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游客也有购物需求,导游不过是投其所需,各取所求。全国每年旅游人次以数亿计,出国旅游也有数千万,发生强买强卖,胁迫购物引起关注的却不多见。而对此,只需要追究违反合同,以侵害旅客人身权利论处。希望将以往旅客抱怨的事情一扫而净,代价却是价格普遍上涨,很多人苦于价高选择“家里蹲”,连抱怨的机会都失去了。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