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不妨多几个角度看待学者的“雷语”

不妨多几个角度看待学者的“雷语”

2013-10-03 11:19:4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房价、养老等都是当今社会敏感的热点问题,近来,少数经济学者不时就这些问题发出雷人之语:“北京房价要涨到80万元/平方米”、“房价涨到顶就没人投机了”、“延迟发养老金,期间男的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做点编织”……这些论调令人惊愕,并引爆网络,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者为何好发雷人之语?

是啊,学者为何爱发雷人之语呢?一般的分析有三:一是为个人出名,所以在公众关心的问题上出狂言,能引起大家关注,博人眼球;二是有些专家学者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三是某些专家被利益集团利用,在某些时候充当了它们的代言人。

确实某些学者在说话时好发雷人之语,是出于其上的某个原因,或条条占满。我们只能说,一,除能力外,学者过于“专业化”、“学院化”,谈论公共问题时难以把握平衡。比如面对恶性杀人案件,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只看到了“弹钢琴杀人法”,不及其余,而公众还需要是非、对错或善恶等等伦理评价,学者无法满足;二,学者丧失了超越性的公共良知或学术良知,变成某些利益集团的吹鼓手。

做吹鼓手,在学术圈里,声名口碑定然要打折扣。任何一个圈子,都有“行业标准”,要说学术圈里毫无是非,全不讲学术良知,我不相信。

既有公共良知,又有学术良知的学者,发雷人之语,问题不完全出在学者身上。作为学者如果讲不出一点有新意的话,拿不出一点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思所言,跟我们这些门外汉一样,就白读了这么多书。学者,尤其是走在某一学科前沿的学者,就应该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而一旦发人之所未发,就有可能是骇人之语。

新《劳动合同法》出台时,学者发雷人之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说:许多企业之所以关门,并不是因为金融风暴,而是由于新《劳动合同法》,他们的直接成本提高了20%至30%。经济学家张维迎也对新《劳动合同法》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该法损害的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因为它让工人找工作更难了,而不是更容易了。

这同样遭到网民一致的抨击。之前我也觉得学者成了“御用一族”,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口不择言。可是读了一点经济学后,我发现两位学者所讲,只是经济学里的基本常识,最低工资标准由政府定价,会减少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和产量扩张,引起过剩劳动供给的失业。

这让我重新审视学者的雷人之语,是因为学者的见解超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范围而成为“雷语”,还是确实哗众取宠,口无遮拦?有一点是肯定的,跨界的指手画脚,会闹出外行的笑话,但学者从自己的专业去解释公共问题,这本身是件好事。专业化解读,不容易为公众所接受而成为“雷语”。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而且是专业的。当所有的角度综合起来,我们才能完整地理解一个事物,而学者并不具有,也不负有完整地解释一个复杂的公共问题的责任。

学者的雷人之语,除非涉嫌人身攻击等违法行为,要么在专业探讨的范畴,要么在言论自由的范畴,引发了热议,提升社会认识,也是好事。对此,我们可以秉持“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原则,宽容学者的雷语,说不准就是思想的火花。

当所有的角度综合起来,我们才能完整地理解一个事物,而学者并不具有,也不负有完整地解释一个复杂的公共问题的责任。

■特约评论员 西越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