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自本报从9月28日招募旅游监督员以来,众多市民打进热线诉说跟团体验。《旅游法》实施后,团费涨了,服务却不见提档升级。
导游消极 选择“一问三不知”
从众多监督员那里得知,他们跟团的旅行社都在按规矩办事,不敢去触碰法律的高压线。他们对旅行社的服务也比较满意,至少不用像以前那样去很多的购物店,也有充裕的时间在景区玩得更尽兴。从武汉去云南的夏小姐说:“下飞机的时候还有人送玫瑰花,回酒店以后导游会很细心的告诉你当地的习俗等等。”
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当下导游消极带团成为大家吐槽的重点。武汉的焦先生,国庆期间报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去厦门的团,往返双飞,旅程总体来说比较舒适,但还是有些遗憾。
报团多花了几百块钱,但是服务却没有多大改变。问导游:自由行哪里好玩?导游答:不知道。再问导游:哪里有好吃的?导游答:不知道。厕所在哪里?导游答:不知道。
游客扫兴 难享受优质服务
国庆赴香港游玩的王先生对导游的态度更加烦躁,“去香港多花了2000多元的团费,就是想多买点便宜的国外货回来,但是去了以后才发现想买的东西没买到。”
到达香港以后,导游就把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注意事项跟他们说了一下,之后就是按流程走,游览的时间是充足了,但买东西却不知道去哪里了,问导游也不愿意说。“这样的团,行程是很规范,价格也很透明,但是我们游客很扫兴。”王先生有些郁闷。
对游客来说,以往跟团游最大的吸引力不外乎较低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而现在价格优势的缩小,以及服务质量的降低,无疑使得跟团游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解读误区 购物不是“一刀切”
“导游消极服务本质上呈现的是对新《旅游法》的观望态度。”中国地质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邓宏兵认为,旅行社以及导游对新法的解读存在误区,消极对待游客的咨询使游客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给游客提供实用信息是导游的工作任务之一,导游应该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如实告知游客,为了避免出现纠纷,导游不宜主动引导游客购物,并应强调购物的风险。
《旅游法》希望禁止的是强迫购物,但现在旅行社在操作时存在把所有购物内容和自费项目“一刀切”的现象,因此导致游客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导游消极服务的现象须重视。
■本报见习记者 李爱华 梁汐玥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