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元霸权成为千夫所指,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声音不绝于耳,充实SDR(特别提款权),回归金本位等建议纷至沓来。五年过去了,美元的地位依然如故,而“美国又回来了”成为事实,失业率下降、工业信心指数回升,美元似乎走过了低谷期。
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暗示将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全球资本闻风而动,曾经批判美联储制造通货膨胀的国家则遭受了资本外逃之苦。货币霸权国的政策影响着国际货币政策,这也是全世界的政府和投资者紧盯着伯南克的嘴唇的原因。
货币霸权的收益有很多,除了政策的独立性之外,还有铸币税收益、通货膨胀税以及举债的自主性。既然货币霸权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为什么一些国家拒绝将货币国际化呢?从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出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货币霸权国在享受种种收益的同时,也需要履行霸主的义务和责任,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效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解决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清偿能力、调整的灵活性以及信心,并不是每种货币都能满足这三种条件。曾听闻这样一种说法:美元就是纸币,为什么只能用美元当国际货币呢?人民币可以,日元可以,印尼盾也可以。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忽略了货币的实质,如上篇所阐述的,货币是一种债务关系的符号,并不是每一种纸币都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充当这种债务关系符号的。
一种货币如果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流通,那就可以成为国际货币,而这种货币的发行国也就是货币霸权国。在很长一段历史上,贵金属扮演了国际货币的角色,比如白银、黄金等,贵金属铸币的生产国当然可以获取一些铸币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是非常有限度的,如果在铸币中掺假太多,最终会被驱逐出市场的,也就是良币驱逐劣币。贵金属货币时代,并不存在着货币霸权,货币市场几乎是一种自动均衡的状态,如英国学者大卫·休谟发现了价格—硬币流动的机制,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增加后,贵金属流入增多,工资和价格上涨,进而使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最终实现平衡。休谟发现的规律需要在一个平滑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实现。18世纪之后,部分准备金制度使银行有了更多的货币发行权,对于货币演进来说,这是一场革命,政治货币取代了贵金属货币,也为货币霸权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霸权当属英镑霸权,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建立了金本位制度,金本位之下贵金属自由流动,实行以黄金为核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伦敦城的银行通过贴现率就可以“指挥”黄金的全球流动,调动全球资本市场,因此英镑霸权也可以视为伦敦城的霸权。伦敦城的风光需要大英帝国海军维护全球的海洋秩序、维持自由贸易的体制,以及稳定的汇率制度,当这些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英镑的霸权也就瓦解了。
取代英镑的美元也是如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贸易赤字为西方国家提供了清偿手段,同时,越来越多的贸易赤字使美国经济处于滞涨状态,最终尼克松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纽带,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瓦解了。
货币霸权是一种制度安排,当成本远远大于收益的时候,货币霸权国也会主动抛弃霸主的地位,当霸权国“信马由缰”时,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如果存在着“暴利”,很多国家都会积极跻身于国际货币或者货币霸权国行列。当人们褪掉有色眼镜看待货币历史的时候,就不会以道德评判代替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了。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