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大水淹城”暴露出的不足

“大水淹城”暴露出的不足

2013-10-10 01:43:3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台风“菲特”过境,暴雨如注,影响浙、沪、江三省市。浙江余姚市受灾严重,目前主城区仍70%被淹,交通瘫痪,许多民众陷入无水无电无粮困境……

民众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而在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则有着保障公共安全的义务。这就要求气象、防汛、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及时预警,强力应急,预先将民众组织转移到安全地带加以安置。这次台风“菲特”10月1日即已登陆“来袭”,但学校并未及时停课,工厂并未及时停工……据几位市民说:“政府在预警和应急上都有欠缺。”“我在8号早上才收到政府发来的提醒短信,但那时早就淹了。”疏于防范和应对,应急的滞后,导致了台风、暴雨的危害放大,民众受灾程度的加深,进而也增大了救援难度。

民众有“免于匮乏的自由”,而在预警和应急滞后所导致的灾情加深局面下,民众“坐困水城”,陷入断电断水断粮境地,多数商店停业,超市即将售罄,物资紧缺,甚至多位市民称已经3天没吃饭了,亦有市民称“一百多元仅买了几颗白菜和一些花生等。” 陆埠镇更是几成“信息孤岛”,无救援,无信号,陆续有民众微博求助。一方面,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履职,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将已属“亡羊补牢”的救援工作加以强力推进,救受灾民众出危局,并增大救援紧缺物资的调配供应力度;一方面,所谓“守望相助”,也还有赖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其他民众的积极介入,诚如英国诗人约翰·堂恩诗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同时,灾害当前,“对于借干旱、低温、暴雨等异常天气因素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须加强管控。

自然灾害或许无可避免,但是人之为人,作为“万物之灵”,却应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积极的应对,将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尽量降到最低程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预先防范,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此次余姚市受灾严重,市委书记毛宏芳又称“台风‘菲特’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姚最大的一次24小时集中降雨量”,其实,多少年一遇这样的说法,我们已经听惯,但这不过是强调甚至夸大了自然灾害的危害,并且无济于事;而真正需要检讨的,是此次余姚市气象、防汛、民政等职能部门在灾害当前之际的疏于防范,以及应急救援的滞后、不力。

这些年来,城市化的推进如火如荼,但多侧重于经济发展,而城市排水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尚有不足。台风“菲特”过境,余姚市大水淹城,又将城市内涝问题暴露得一览无余。一方面,当地政府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亟待完善,以便防患未然;而从长远来看,城市排水系统的改进,防涝能力的增进,才是抵御这般台风、暴雨灾害的釜底抽薪之策。

■ 本报评论员于立生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