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特约评论员 周俊生
10月12日,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和9月份的进出口情况。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9.0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贸易顺差1.05万亿元人民币,扩大14.4%。而9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则为2.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560.8亿美元),同比增长为3.3%,贸易顺差934.8亿元人民币,收窄44.7%。
相比于今年上半年比较低迷的外贸数据,第三季度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第二季度。这与我国近期公布的其他经济数据是相匹配的,显示出经济复苏确实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趋势。但是,今年前三季度的这些数据明显低于前几年10%以上的外贸增长纪录,因此这份外贸成绩单仍然是不能让人乐观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出口出现了0.3%的同比下降,虽然数值微小,但与进口仍有同比增长7.3%的纪录相比,两者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特别是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收窄,表明出口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外贸一直是我国推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我国拉动GDP主要是依靠投资扩张和外贸增长来体现。经济结构中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今年上半年虽然已有所下降,但仍达到50.4%。在当下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依赖扩大投资扩张拉动GDP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而内需的振兴短时间内还难以见到效果,因此,政府对外贸的增长一直寄予厚望,希望以此来保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致出现大的滑落。但是,外贸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政府即使出台一些扶持措施,但对国际市场很难产生实际的效果。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最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造成我国外贸增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外贸企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在外贸构成中,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又占了主导地位。这种结构的出现,与沿海地区吸收了大量来自内地省份的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有直接关系,而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前致力于新经济的发展模式,也给我国外贸提供了市场空间。但是,这种格局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已经不复存在,美欧等国主要出口市场为了提高本地区的就业率,都推出了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并且动辄以反倾销、反补贴为借口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围追堵截”,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阵地不断失去。很显然,我国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不起激烈的竞争。
经历了持续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市场,目前在各国的努力下正在逐渐平稳下来,但是已经不可能回复到危机发生前的原有状态,我国外贸要想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已经不够现实。因此,在自主创新产品短期内还难以出现可观进步的状态下,外贸增速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将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面对这种状况,中国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提高民众可支配收入,不断地为市场提供消费动力,将内需的振兴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作者系资深财经专栏作家)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