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杨耕身
本周两则关于宽容的故事让人动容。
几米公司墨色国际近日发表声明,称“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模仿画作形式,确实常对几米品牌造成困扰甚至伤害”,声明表示,到法院除可能涉及主观认定问题外,也会影响到几米从事创作的心情及时间;针对近期争论,几米方面不会走法院途径,希望能让几米保持宁静,继续他单纯的创作生活。
这则声明让人唏嘘之处不仅在于,它明确地作出了“不会走法院途径”的回应,还在于它甚至刻意只字未提夏健强涉嫌“借鉴”几米画作一事。而后者早已在微博等公共空间闹得沸反盈天,夏健强的母亲张晶也已在微博上公开向几米表示歉意,争取谅解。声明所显示的克制与隐忍,不失为一种厚道与宽容。
另一则事情与作家兼学者的周国平有关。10月8日晚,周国平在其认证微博上写道:“昨夜过马路,被一辆疾驶的电动车撞倒,血流滿面。到医院,脸颊缝了16针,颧骨3处骨折,可能要手术。医生问那个肇事者呢,我说当时就让他走了,看样子是个农民工,一不会给我治伤,二我不想让他赔医疗费,医生说你真宽容。这条微博是向大家告假,要休息几天。”
尽管这两则真实的宽容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但我们显然不能忽视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夏健强事件中,虽然几米公司已表示不会诉诸法律,但在那几日的微博上,仍然充斥许多对于夏健强母子尖刻、刺耳的批评声音,正像《新京报》评论的那样,对夏健强抱持“有罪推定”态度,欲污名之而后快,已脱离就事论事的范畴。
周国平的做法之所以招致一些非议,他们显然认为,周是对违法者一种无原则的纵容。如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不用对自己犯下的错承担责任,那么结果可能会很可怕。有人说,这种宽容可能变成一种催化剂。还有人认为,教育作用不大,或许那家伙还在侥幸遇到一个傻子。善良和贫困从来没有划过等号,也许放走的正是一个邪恶刁民。
他们拒不宽容。他们深信,只有将已经表示了歉意的夏健强母子诉诸法庭,将无意撞人的农民工送进监牢,“给他们以应得的”,才合乎法治社会的精神,才合乎正义与公平的原则。他们是法律万能论的追捧者,他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睚眦必报,却根本忘记了海尔普斯那句“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忘记了法律之上还有人性及人情在的规律。或许自始至终,他们都忘记了去顾及,来自几米公司的一次原谅,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价值,来自一个受伤者的宽容,对于一个犯错者的恩典与意义。
我不反对相关当事人基于法律的理由索要公道,但我们又何必声讨那些愿意表达宽容与宽恕的做法?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通常所谓的弱势群体之时。在谈到“社会变狠”的命题时,一位学者说道,如果仔细辨析社会变狠的传导机制,看起来首先是强势力量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坏榜样”的作用,有巨大的传染性。我猜,那种法律范围内的睚眦必报,未必不是一种“狠”。
我们有理由欣慰于几米公司与周国平给我们带来的温润与人性。
(作者系《潇湘晨报》副总编辑)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