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据新华社消息报道,最近多地城市闹起了“房贷荒”。公积金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进行融资,帮助工薪阶层购买住房。现在公积金贷款难已经成为工薪阶层买房的一个障碍。对于民众而言,如果不用公积金贷款,就意味着积攒多年的公积金用不了,而商贷的利息又要比公积金贷款高不少。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100个城市房价连续16个月环比上涨,尤其是一线城市楼市高烧不断,房价上涨挑动了无房一族的心弦,收入拼不过房价上涨,尽早入市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工薪阶层进入楼市必然会动用公积金,因此有媒体认为“房贷荒”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刚需阶层的入市。从表面来看,的确如此,但是深究起来,就与公积金制度存在的裂缝有关了。
1998年房改之后,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可以购买商品房,中国设立了公积金制度,在理论上讲自己出一部分,企业或者政府给出一部分,然后把这笔钱积累起来,等到职工需要购房的时候可以动用。因此,公积金本质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公积金实际是从工资分出一块“专款专用”。因此,公积金本身并不是福利,而是工资的延迟支付。当然,由于公积金缴纳的标准因地而异,所以,在一些地方会成为不小的福利和“蛋糕”,甚至一些企业中出现了月公积金额度上万的怪事,在这种情况下,公积金的确是福利。但是这种福利违背公平分配的原则,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公积金的管理由各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来实施,但是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法律定位却比较模糊,根据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的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公积金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公积金管理中心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却管理着几千亿元的公积金。作为一项购房的基金,公积金如何抵御通胀、如何保值增值是个问题,但是公积金管理中心却并不具备进行投资的功能。
公积金是一个资金池,缴纳公积金的职工向这个池子里面放水,在购房时可以将这笔钱取出来,将公积金取出来是职工买房的一个动力。但是缴纳公积金的职工未必都有实力买房子,因此,公积金大量沉淀,全国沉睡的公积金有几千亿元。沉睡的公积金存在着被挪用的风险,此前也曝出公积金管理者挪用甚至骗取公积金。另外,沉睡的公积金也是资源的浪费,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随着公积金贷款需求持续升温,一线城市公积金的贷存比进入红色警戒状态,公积金的资金池开始枯竭。公积金贷款收紧之后,缴纳公积金的职工在购房时就享受不到公积金的种种优惠,已经用公积金买房的人自然庆幸早买房这一决策很英明,而尚未买房的人心生沮丧。正是这种先来后到的区别进一步刺激人们的购房热情,有人说“房贷荒”背后是“心慌”,因为制度造成了这种区别,理性的选择就是尽快获得公积金贷款。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使收入较高的家庭受益,他们只是城镇人口的一小部分。前审计长李金华也认为公积金的使用更多地惠及了中高收入群体,对低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的倾斜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在改善低收入职工居住条件方面的作用。
公积金制度背后潜藏的逻辑是对个体工资支出的切割,对个体经济决策的强制干预,这是公积金制度运行困境的根源所在。目前有人提出取消公积金制度,这个建议或许过于激烈,但是应该考虑允许职工自由选择公积金使用方式。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