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一个班42个小学生,却有近50个班干部,除了大家熟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还有关长、门长、领读员……洪山区楚才小学五(3)班班主任老师程菊娥笑称人人都是班干部。
“全员班干”即使说不上是首创之举,也算是别出心裁。在中国这个“官本位”风气甚劲的社会环境下,刚步入校园的“小大人”们,原本就很容易受到熏侵,而当你看到他们有模有样地“发号施令”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表现机会和表扬时,你就会理解一个班有限的几个班干部“席位”为什么会成为很多小学生艳羡的对象。有时候,学生累,家长也累。小学生选班干部,家长们嘴上说似乎在“过家家”,但是心里都较真得很,毕竟自己能当“官儿”的少,就把这点儿压箱底的念想寄托给孩子,指望着孩子能给自己挣面子——当然,自己当了官的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个官儿。所以,班主任的这一创举的确满足了很多人的“班干梦”。
人艰不拆。不过,此举若真能达到班主任说的那么多好处,这个先进经验也不妨推广。然而,事实好像并非如此乐观。
“全员班干”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者强调这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结果很可能还会满足学生的“虚荣”心理。我们看到这个班级里所谓的关长、门长、领读员其实就是值日生,每天负责关灯、锁门、带同学读书,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班干部”的范畴,叫他们“长”,真有点哄诱学生做事情的意思——说到这儿,或许就有人反问了,这不就是激发学生的服务积极性、责任心吗?对!关键就在这里:“责任”意识是要强调责任本身的意义性和荣誉感,而不是告诉他们,关个灯、锁个门,就可以做个“长”。这种“全员皆班干”无形中把“责任”作为了实现“目的”的手段,尽职尽责成为了一种表演。
同时,这或许还有碍于平等互助的班级原则的实现。一个班如果三五个班委,即使他们个人有那么些“优越感”,除外的大多数人还是平等对话的。但是,一旦把全部人员纳入这种某种称呼上的序列时,我真的担心学生层级化是否会更严重,当你是副班长时,就要听班长的话了;当你是副组长时,就要服从组长管理了。虽然我有杞人忧天之嫌,但是,这种整个班级都构成某种上下级关系时,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否还能够得到保证?
另外,这些班干部是如何产生的?是学生选举还是老师任命?都是班干部,如何选举?如果老师任命,任命的标准是什么?班干部之间如何流动?如果撤换如何递补,撤换下的学生干部如何避免成为唯一的“非班干”? 因为“全员班干”没有一点缓冲余地,所以运转起来效率不一定真的会高。
不同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下,我们会有不同的学校班级管理办法。例如,日本为强调机会均等用猜拳决定;韩国选个班干部像选总统,要拉选票、查贿选;美国没有班干部这一说,人家叫学校委员会“议员”。虽然这些稀奇古怪的方法不一定都可取,但他们强调“服务”和“平等”的意识却值得我们学习。
我在读书的时候,班主任搞过一套轮席班委制度,每两周换五个人做主要班干部,年终的时候学生投票评优秀。同样是每个人都当过了班干部,我觉得这个更科学些。
■特约评论员 花猫子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