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这段时间,随着科技部部长万钢的冲冠一怒,科研经费滥用问题又开始被人摆上了台面,愕然之后,说说我所了解并耳闻目见的一些科研现状,也许能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我在读研期间有幸跟随相关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过若干课题项目,部级、市级的居多,国家级的也碰到过。此外,高校也针对研究生专门设置若干鼓励研究课题,在校学生可作为独立承担人参与,我也曾中标重点课题(经费要远高于普通课题)。在合作参与,或者自己独立承担这些课题的前后,脑子里想到最多的还是一个钱字。我并非推己及人,只是就目之所见,项目负责人教授们本身,除了把关项目质量之外,在经费上耗费的心思看上去也很不少。
课题研究到底要不要用钱?当然要用。但是,要用多少?或者最终出来的结果又是不是物有所值?那就是见仁见智,乃至心照不宣的问题了。 暂不论万部长的愤怒缘由——“个别科研专家及科技领域官员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法违纪,犯了错误”。我们就按正常的科研投入步骤来看,首先立项申请,你在权衡好经费多寡与竞争程度的性价比之后,剩下的就是在申请报告中,尽力渲染这个课题旷世的重要性。而在获批过程中,“关系”“人脉”的重要性非过来人不足与言。其次,一旦喜获立项,那就是尽力压缩成本,质量当然会受影响,但是每年出来的课题项目,真的都质量合格吗?凭什么单单针对我?最后,如果是级别较高的课题,不在刊物上公开发点文章是说不过去的,不花钱最好,但众所周知某些刊物必须交版面费才排得上队。如果级别较低,公开发表也省了,交篇报告就可以结项了。最后的最后,得考虑发票问题了,积攒一堆发票把经费报销光,就该转战下一个课题战场了。你问我这些节约出来的钱去哪了?那你得先替高校教师算算收入,人家可是把这一块算在年收入里面的。如果没有这一块补贴家用,买车买房,那么,大多数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的教师的生活,也许只能用清贫来形容。
万部长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建立经费巡视制度,并强调要增加透明度,让社会监督等。听上去相当不错,应该也能大力推行,但在下药之前,应该首先全面检查,找到病源根本,而不是头疼医头。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和奖励机制尚是老大难,且科研领域泛行政化已成为普遍现象。资源都在别人手中,成果评价、职称申请、研究考核,都得按照行政科层的办法来进行,这种形式下,科研人员追求点自身利益,乃至牺牲学术独立与自由,去做一些无味但是可以有经费的学术研究,是不是一种无奈而又最现实的选择?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能靠哪任部长的冲冠一怒,更非一朝一夕之功。
■落草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