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

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

2013-10-15 01:54:5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10月13日,随着马鞍山农商银行发起的甘肃永登新华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我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了1000家。这是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村镇银行的兴起增强了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了充盈和廉价的资本。

1997年以来,受商业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考虑,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撤出,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独大。然而为了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农信社的资金存在着向城市和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其经营业务呈现“非农化”。农村金融市场出现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但是金融供给却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

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设立方式、监管措施等进行了原则性阐述。此后,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加入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行列中。特别是2007年10月银监会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 个省市(区)后,村镇银行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银监会统计,目前,已有4000余家企业股东和7000余名自然人股东投资村镇银行,民间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0%,村镇银行已成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重要渠道。

金融监管部门鼓励村镇银行建设,深受尤努斯博士创建的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也称乡村银行)的影响。格莱珉银行贷款对象全是农村贫困人口,其中96%为农村妇女。这家银行的1277个分行遍及全国46620个村庄。它使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困线,而其还款率高达98.89%,远远高于世界上公认的风险控制最好的其他商业银行,已经有持续30年盈利记录。格莱珉银行颠覆旧有的信贷观念,表明在信贷方面,穷人是值得信赖的。格莱珉银行的成功表明小额贷款对于农村地区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努斯博士也因为“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格莱珉银行的小额贷款思想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中国民间公益人士开始创办小额贷款公司,帮助贫困人口致富,这也为村镇银行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经验。

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国31个省份村镇银行的全覆盖,全国1880个县市的覆盖面超过50%,中西部地区组建620家,占比达到62%,村镇银行县域覆盖面和服务充分性明显提升。今年8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9%;累计向111.9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亿元,累计向28.9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亿元。

村镇银行的兴起是中国农村金融史上的重大突破。自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建设饱受资本缺乏之苦,曾被迫试图以劳动力代替资本,最终失败。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的金融供给,促进了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降低了农民借款成本。城市资本通过村镇银行进入农村,为中国农村经济繁荣奠定了资本基础。

■本报评论员 梁秀峰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