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鄂商,楚商,还是荆商?

鄂商,楚商,还是荆商?

2013-10-18 02:36:1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有拆文解字先生将“鄂”字拆得两口不一,亏欠别人,还偏听偏信,说“鄂”之谐音穷凶极恶;而“楚”呢,虽然《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但“楚”在湖北话里又与“丑”谐音。

“鄂”谐音“恶”不好,“楚”谐音“丑”也不好,那用乡音说“荆”的谐音就绝佳不过了。“金”您喜不喜欢?“精”您喜不喜欢?这样,“荆商”就意味着精明的生意人。

“荆”与“楚”古之同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荆州是昔日楚国411年的都城,是文化高地,与山西陶寺、浙江良渚三足鼎立的湖北屈家岭及石家河文化,在4000多年前就已刻画了中国最早的陶文“荆”字。

当然,也有不言“鄂”、“楚”,而大叫一声“汉”的人士。且不说其谐音“憨”的利弊,仅汉口作为地名见诸史籍,距今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而“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而且,2000多年前的楚地荆州沙市一带,作为楚国郢都出入长江的门户,设置渡口,建有“别官”渚宫,商旅辐辏,繁甲全楚。显然,发端于长江之滨的“荆商”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以及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才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等,融合成厚重而浪漫、细腻又飘洒的湖北儒商文化,迥异于南国闽粤、北国晋京、东国徽浙之商文化。今天的大荆州地区包括荆州市,天门、仙桃、潜江等省直管市,甚至包括荆门市、孝感市、黄陂区等,那里的人们不是更会做生意吗?他们有点像上海人、温州人、犹太人,而又绝不是他们。

荆楚文化所蕴含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等等,完全可以作为湖北省这位姓“鄂”、名“荆楚”、字“千湖省”、号“九头鸟”的为商之道。忆往昔,唱天沔花鼓戏、拍汉江渔鼓行经东南亚,还颇有吉普赛人的潇洒。看今朝,以武汉为龙头的城市圈、长江经济带正在深刻蜕变,转型腾飞。而湘鄂赣皖携手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更擦亮荆商名片。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副主任)

■ 特约评论员 徐新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