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一面是,我国的基本医保体系,包括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三种,已覆盖了95%以上人口;一面是,截止至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36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到67%,而囿于基本医保政策的“碎片化”,异地看病报销难已成一个严重滞后民众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最近开通试运行,并与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9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今后参合农民将实现异地就医即时报销。
因病治疗是种被动消费,而诚如俗语所言,“病来如山倒”“救命如救火”,若是流动人口在异地不能如当地民众一样,住院费在医院就可报销、“先看病后结算”、不用交押金只需支付个人应该承担部分,势必放大因患病积聚于身的风险,增大其就医成本。只能回参保地报销,这其间,一则效率太过低下,一则家人来回奔波折腾,总体上也属浪费了社会资源,增加了社会运行成本。
但是,若流动人口在异地的医疗费用都从所在异地的医保基金盘子里报销,一则,也并不公平,因为那是当地民众所缴;二则,若是大家都到流入地的医保基金盘子里报销,流入地的医保基金盘子也将会有崩盘之虞。所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报销的解决路径也就是:通过原参保地基本医保统筹层次的提高和统一,终结“各自为政”的“碎片化”,以省为单位,建立省级医保信息平台,再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连接,从而实现省际之间的对接。
当然,解决异地看病报销难、实现异地就医即时报销,也还远远不只是个医保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问题,而更是个存在博弈、需要平衡的利益问题。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存在落差,流动人口多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价格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的收入连带医保费的缴纳标准又相对较低。若是放开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就诊、异地医疗即时结算,大家都涌入大城市、大医院,而从原参保地医保基金的盘子里报销,也很可能会导致原参保地医保基金盘子的收不抵支。也正因此,目前医保报销水平的杠杆导向,是“一刀切”地在越基层的医院就诊报销比例越高,在越大的医院就诊报销比例越低。但这对于大病患者又并不公平,因为越是大病,往往越是倾向到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大医院求医问诊。这样的话,医保对于大病患者并不能很好地起到“雪中送炭”的托底作用。
所以,为了与医保信息互联互通、异地就医即时报销相匹配,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基于患者病情的、科学合理的“分级转诊”制度——遵循分级转诊的患者报销比例高,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直接去大城市大医院的患者报销比例降低,从而起到对患者的调节、分流作用,以利于医保资金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异地看病报销难,滞后于民众的需求,增大了流动人口的医疗成本,妨碍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也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9省市试点跨省就医即时报销”,预示着破冰之旅已经启动,我们乐观其成。
■ 本报评论员 于立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