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我们要和“土豪”做朋友

我们要和“土豪”做朋友

2013-10-23 01:31:5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最近“土豪”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传统意义上它总和“恶霸”“劣绅”之类联系,现在大家用这个词亲切地形容有钱人,尤其那种文化不多消费却不菲的新富阶层。当他们大摆酒席,购物扫街,这种艳羡和调侃达到了顶点。

在“土豪”之前,有个词已经流行了很多年:山西煤老板。最早的山西煤老板并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资本发达,市场活跃的浙江。这些在改革之初富起来的第一代“土豪”,并没有将他们的财富挥霍一空,而是投入到新一轮创业。上世纪90年代起,大批温州人携带他们从宗族和朋友中筹集的资本,投入到山西采煤业。他们从当地购买产能低下,设备落后的小土矿,或是直接从濒临破产的国有老矿购买,再配备先进的采矿设备。外地商人进入,刺激了本地企业家参与,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成了“煤老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强烈,这些最初的冒险家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他们的声名并不太好。指责大概有以下:首先,煤老板出手阔绰,行事高调,惹人反感。其实,富人“炫富”只是行使财产权,而每个人对“豪奢”看法不尽相同。其次,指责煤老板靠攫取“国有资源”致富。事实上,采煤业需要资本、技术投入,也要付出辛勤管理。再次,矿难事故多发,矛头直指煤老板。矿难发生,固然有技术和管理疏漏(国企同样存在)的原因,也可能和其他不确定因素有关。舆论敌视和政策的多变使矿主很难安心经营下去。经过重重审批和频繁整顿,矿主最主要的念头是:尽快收回成本,赚到钱就走。煤矿安全需要长期投入,这样的环境显然不利于市场健康发育。

在此背景下,2009年山西煤矿开始了兼并重组,大量私营煤矿被挤出市场,煤碳业开启了“国进民退”的步伐。很多新晋者刚一投资就被强行兼并,损失惨重;很多被挤出的富豪,只好闯进农业、旅游、文化、金融等领域。这些煤老板大都文化水平不高,资金充沛,进入新兴领域不免遭受“土豪”之讥。其实他们本可以在熟悉的领域有更好发展,可惜被迫拱手出让。

改革开放之初,在很多领域,创业者通常没有什么耀眼的文凭,或者自谦为“没文化”,这不妨碍他们发挥才能。先有种粮大户、养殖专家,继而有农民和乡镇企业家,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土豪”。人们艳羡之馀,能看到他们的贡献,尊重其财富。

所谓“土豪”,大都是崛起于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他们虽然有钱,但是在权力面前依然显得十分弱小。正确地评价“土豪”的贡献,和他们做朋友,远比打倒他们有益得多。

■陈兴杰(北京 媒体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