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须置于以下新环境背景下加以通盘谋划和统筹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国家节能减排、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环境政策、产业政策的刚性约束逐步落地;经济全球化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内外开放格局。湖北应在“全省域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视野下,在全球经济—全国经济—大区域(中部、长江经济带)经济格局中培育湖北本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遵循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合理配置、产业供需结构适应、产业间协调)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高技术化、高集约化、高加工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是打好“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组合拳,其本质是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和吸纳就业能力强。发展路径是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基地,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产业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中心城市、重点园区发展一批服务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按照“激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市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应重视建立汽车、船舶等重点制造业行业动态情报监测系统和风险预警机制。重点推进汽车、船舶、钢铁、建材、石化、轻纺等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沿长江、沿汉江制造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用足用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政策,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建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先导性产业和新兴支柱性产业。
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武汉、宜昌、襄阳等中心城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发展的同时,适度优先发展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建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务服务业中心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业中心,推进武汉市向由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支撑和发展的“服务经济型城市”迈进;支持襄阳、宜昌建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对内开放力度,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积极承接国外、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重点建设好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长江经济带外生型发展。用足用活国家优势农产品区支持政策,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主产区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
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长江经济带内涵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整合武汉等中心城市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教资源密集优势,注重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光电子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一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基金等项目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特约评论员 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