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地方版“4万亿”阻碍经济转型
10月22日,四川省发改委公布了该省2013—2014年重大投资项目名录,今明两年四川全省计划实施4.26万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无独有偶,10月17日,福建省发改委在其官网上公布的项目投资数据也是一笔“天文数字”。数据显示,今年1—9月,福建全省368个纳入跟踪管理系统的投资项目共3642项,总投资额高达3.95万亿元。
一个四川,一个福建,仅仅是这两个省,其各自准备投资和已经投资项目的数额,就可以与2009年时由中央政府主导推出的4万亿投资大单比肩。由此可见,地方的投资扩张冲动依然十分强烈。如果每一个省都有这样的投资“大手笔”,可以预料的一个前景是,中国将不得不继续依赖投资扩张来维持经济增长,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的经济转型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这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初期必然要出现的情况。中国维持多年的高增长,依赖的是投资扩张的路径,在前几年遭遇金融危机侵袭时,中央政府推出的4万亿投资大单使中国顺利地完成了GDP“保8”的目标。但是,这种单纯以投资扩张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也产生了较多的后遗症,尤其是伴随着诸多投资项目的上马,银行信贷也出现了扩张,引起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对民生利益造成了损害。这只是一种显性的、在短期内发作的问题,由投资扩张所带来的对资源的过度损耗、对环境的破坏则将形成长期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中央政府才下定了决心,必须将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建立在国内消费市场上。
但是,这是中央政府的态度,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不一定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投资扩张来拉动地方经济的模式,已经使地方政府对此形成了“路径依赖”。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经济增速的下降,一个直接的结果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最近几个月里,各地的土地“招拍挂”又出现了高潮,在一些大城市还频频出现令人咋舌的高地价。各地的房价也普遍出现了上涨,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今年9月房价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房价同比涨幅都超过了20%。而类似四川福建大手笔推出“4万亿”投资大单的情景,则说明地方政府对投资扩张的旧有手段仍然难以舍弃。
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各项指标都有回升,汇丰刚刚公布的10月份PMI初值达到50.9,创下了7个月来的新高,这被视为经济企稳的一个积极信号。但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经济数据的回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投资扩张来拉动的,这说明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并不牢靠。地方政府以投资扩张来拉动经济,短期来看它确实能够刺激经济的活跃度,使经济指标快速回升,但是它很容易加剧本已高筑的地方政府债台,导致地方上的银行为此扩张信贷,从而推动物价上升。今年9月份的国内CPI指标回升到了3.1,就表明已经露出了这种趋势。当新一轮投资扩张在各地蔓延的时候,通货膨胀也很容易卷土重来。因此,对目前再度出现在地方上的投资热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作者系资深财经专栏作家)
■特约评论员 周俊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