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报告不仅为改革制定了“路线图”,还给出了“时间表”。
这份涵盖“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方案,让改革的讨论迅速升温。舆论对改革方案的高度关注,足见公众对改革的期待。当然,期待首先建立在改革路线设计有所突破的前提上。有媒体盘点称,此次“383”报告的不少提法“尺度很大”。“尺度很大”,正体现出方案设计者的突围决心——有决心,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
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改革讨论的预热,尽管由智囊机构提交的报告并不是改革的最终路线图,但方案对时下各领域积累问题的敏锐洞察,强化了自身的权威性。基于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经济体制的目标,报告提出要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等八个领域的改革,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方方面面的内容,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线之下,与十八大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目标要求形成了接续。
改革当然不能忽视阻力问题。对于一份智库建议,人们最关心的是,如此有突破性的建议最终能在多大比重上进入官方正式文本。因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的领衔,此次改革方案被不少人看好。人们的关注,也许更多是针对其行政身份。不难看出,在改革路线的设计上,人们依旧期待出现一批勇立潮头的官员。在谈到改革阻力时,李克强总理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真正决定民众对改革的态度的,往往是那些主导改革的人所释放的开放性与前瞻性。
因此,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之前,先得处理好改革主导者与民众的关系。改革主导者勇于突破的意识,是完成了对其公信的加分。公信意味着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将会收获认可,至于改革所要触动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改革突围的真正障碍。随着公共决策的程序化,公众参与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运作日趋成形,但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以及实践操作层面,具有强大开放性、包容性的参与机制尚不成熟。因而,人们常常会对改革主导者给予关注,寄望其具备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时代气质,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的改革成果。
决策、立法是大众参与博弈的结果,改革同样也是。一份方案,全国热议。当我们谈论改革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对进度的预期?对阻力的评判?对利益格局的估量?或许我们的谈论,更多只是基于作为公众对改革中的理想角色的设想,对改革坐标中公众位置的合理估计。
■ 本报评论员熊志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