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销售旺季来临 武汉花市打蔫

销售旺季来临 武汉花市打蔫

2013-10-28 02:42:50 来源:长江商报

原本的售花旺季,商家的生意很“淡”。本报记者 孙辰 摄

长江商报消息 低价竞争、货源被垄断,很多单位明确表示不摆花

“去年同期,我一天的营业额能到8万,但现在最高也才1万元左右。”昨日中午,洪山区元宝山鲜花市场里,前来买花的顾客寥寥无几,老板们集体吐槽:“花市越来越艰难,真是撑不下去了。”

每年10月,都是武汉鲜花销售的旺季。然而近日,记者走访武昌和汉口的多个鲜花市场和花店,却发现生意一片惨淡,看花的不多,买花的人更少。

去年同期一天营业额8万,今年才1万

日前,记者走访洪山区元宝山近2/3的花店,发现看花的人很少,生意都不景气。当记者向花店打听最近的营业额时,不少老板直摇头。一位胡姓女老板说,最近她接到的订单屈指可数,更令她心烦的是有些订单还被半路退货了。

“去年我店里每天销售额能达到几千块钱,但今年完全不行!”胡老板一脸无奈,她指着店中的玫瑰花说,“这是昨天晚上从昆明运来的上等货,但今天我还没开张呢?要是去年,早就被人抢购了!”

汉口循礼门鲜花批发市场的孙胥平从事鲜花批发已经18年了,他说,“今年生意最差,去年同期一天的营业额能达到8万,但现在最高也才1万元左右。”

货源被垄断价格上涨也只能接受

“去年花市好,不与往年同。今年花更好,为见开门红……”这首诗词描述的是广州花市的盛景,然而这番盛景为什么难以出现在武汉花市?

不少店家说,往年他们能收到很多机关单位、企业的订单,但今年很多单位都崇尚节俭,明确表示不摆花,生意受到一定影响。一位批发商直言不讳地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压缩公款消费,至少使鲜花市场业务量下降了近三成。

元宝山一家花店的老板表示,武汉大多数花店门面都比较小,能成“气候”的屈指可数。“花店很多产品相同,质量也差不多,只能在价格上下功夫,用低价去吸引顾客。”这位老板说,不少花店的经营者不懂专业的企业经营,营销手段往往很单一。“节假日里和同行竞争也是多打价格战。”

此外,“由于武汉的鲜花多是依靠外省供货,这就导致了鲜花价格波动的产生。”孙胥平表示,鲜花供货源头被人为垄断。有时候约好一个价,过后却又是另一个价,还涨得离谱。然而尽管如此,也只能接受。“不进货生意就做不下去。”

探索多样化经营、自建本地养花基地

武汉现有大大小小10多个鲜花批发市场,规模较大有循礼门和元宝山两家。

在元宝山花店一条街上,大部分店铺门口都挂上婚庆公司的招牌,提供新娘头花、捧花、花车布置等服务,有的还增设婚礼摄像、司仪等业务。经营花店20多年的徐老板说,自从花市不景气后,她便选择了与婚庆公司合作,主要做婚礼现场的花饰和婚车的扎花。“婚庆行业市场前景比较好,我们与他们算是捆绑合作吧!”

在循礼门鲜花批发市场开有两家店的易志刚被同行称为“百合大王”,当花市不景气时,他很早就把目光转向了“种花”上。2001年初,易志刚就在老家蔡甸建了一个鲜花种植基地。“刚开始种的是自家的10亩地,到现在已接近百亩。”易志刚说,他之所以种花,也是因为经营不“给力”。

“武汉的花多是从外省空运过来,所以我选择在本地种花,以降低成本。”如今,在武汉几个鲜花市场上都有易志刚家的花卖,甚至卖到了湖南、贵州等省。

■建议

专家:可设计主题营销、建专业花卉市场

冷冷清清的花市,一面是不断打起的价格战,另一面却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小店扎堆。

武汉的鲜花消费观念有待改变,很多人不是不买花,而是缺少一个买花的理由。武汉市青年创业中心主任张福宏曾说过,目前武汉花店盈利全靠“节日”,是一种被动的主题营销。他建议花店平日更需要主动设计主题,来吸引消费者购物。

武汉青年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智刚认为,武汉花市正面临着一次洗牌的机会。“现在鲜花零售业都以低价竞争,必定不会长久。如果能发挥品牌效应,买花赚的就不只是成本价,而是服务、包装、花艺等综合价值,利润点将会大幅提高。”他还建议,武汉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一个规范的集鲜花批发、园艺交流等一条龙经营的专业花卉市场,以解决目前鲜花市场困局。

此外,不少80后店主建议传统花店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如淘宝、微博、微信等,拓展市场。一经营鲜花生意的淘宝店主表示,“虽然目前网络销售的利润还不大,但是却能积累一批全国各地的客户群,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网。”

■本报记者 王碧涛实习生 杨平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