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侯红志
汉正街上旧社会做小生意的风雨飘摇,生个孩子怕不好养活,就起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苕货、怀货、赖货。我有个同学,父母卖针头线脑的也信这套,给他起个“业武”,这个词武汉土话是脏、无能、猥琐的意思,难道将孩子这样埋汰就好养活了?
三,排行老三,他家过去在法租界做烟馆生意,住汉正街后不和小生意人一般见识,给儿子们取名光鲜:大环、小环、三环。我们“图撩撇”,就叫他“三”。
三有两个特点:一、记忆力超群;二、犟。
1970年代那阵,三在巷子里“读报”。经常把楼下干部订的报纸从头看到尾,标点符号一起吞。读完报,便拣刺激的在巷子里“传达”,但我仅被刺激两次:1973年埃及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以及1976年7月28号唐山地震。
1975年,我在汉口南京路口原大孚银行一楼武汉图书馆外借处做“自愿者”,借得一本《基督山恩仇计》,只一天时限,却被三抢了去。三一晚上看完,第二天便开讲,我、四驼子、六跛子、建红、玉华、憨坨、铁铁聚在他家黑堂屋里,为了怕外人听见,大门关得死死的。
《基督山恩仇计》讲的是拿破仑倒台后,海员爱德蒙·堂泰斯被人陷害打入死牢,又离奇脱身,后寻得宝藏复仇的故事。在漆黑的堂屋里,三用低沉的嗓音缓慢地讲述着堂泰斯的越狱情节——在黑暗而空旷的海面上,从那不断扭动的尸袋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哀号,啊……三夸张地将那“啊”声颤抖着,拖得很长,把几个小脑袋全挤在了一坨,我偷偷望一眼堂屋尽头黑暗的走道,身上的汗毛全都竖了起来!
三的犟在巷子里也是出了名的。一次,为一点小事,大环和三发生了矛盾,三个子小,打不赢他,便用刀割破自己手指,躺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一天不起来,发血誓要与大环你死我活,吓得大环几天不敢归家。
还有一次,小环玩对象,对方家人不同意,几个后生闹上门来要打人,三从厨房里抄起一板斧,往堂屋里一横:“你们哪个动手老子砍哪个。”对方没一个敢动。
今年春节,老街坊聚会,三搬了个新地方住,他原来单位分配的房子来了拆迁的,拆迁的不管他们是否买了产权,说这地方是城中村的集体土地,给不了几个钱,接着水也断了,电也断了。三再犟,也和他的同事一样,都“跑了反”。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