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房龙在《荷兰共和国兴衰史》中如此写道:1795年秋天,强大的法国主人废除了过时的荷兰共和国的组织制度,这也许是天底下最悲哀的事情。的确如此,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加速了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向伦敦的转移,随着荷兰共和国的终结,阿姆斯特丹沦为二流金融中心。战争固然是权力更迭的推手,但最终打败荷兰的还是荷兰人自己,因为他们把钱都借给了英国人,伦敦成为主要的融资中心。
借助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和政府公债体系,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欧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汇票可以在世界各地兑换,扮演了世界货币的角色。荷兰人的海上实力与贸易网络最终战胜了依靠金银财宝的西班牙帝国,而那个时候欧洲各国正在三十年战争的泥潭之中,荷兰人在印度洋、波罗的海建立了贸易据点,既可以免除管理当地社会秩序的成本,又能够获得贸易中介的红利。在欧洲其他国家还未崛起的时候,荷兰人可以站着把钱赚了。但是随着英国、法国等领土型国家的崛起,荷兰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尤其是荷兰内部松散的政治结构、小国寡民的现实处境,在竞争中日渐捉襟见肘。英、法等国都在组建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荷兰在印度洋的垄断地位已经难以维系。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非同步,而是有一个相当的时差。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金融扩张是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的表现,也是霸权秋天来临的象征。自18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各个王国、公爵、公司的借款人,俨然是欧洲的央行。1758年,荷兰人已经掌握了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三分之一的股票,而英国的国债也有五分之一被荷兰人买走了,当时的英国政府担心,万一荷兰人抽走资金,国债成本岂不是要上升吗?事实证明,荷兰人积累的大量的资金需要更加安全和更高的投资途径,阿姆斯特丹给予的收益率太低,而法国等政府经常赖债,而伦敦是个合适的去处。
经济学家阿瑞吉这样总结英荷之间的金融关系: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场起了一台大功率的“抽吸泵”的作用,把全欧洲的剩余资本吸到荷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同样变成了大功率的机器,却把荷兰的剩余资本抽到英国去。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赢了法国,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帝国。如果没有荷兰人的金钱资助,还真不能确定英国人会不会赢得那么顺利。但荷兰人是拿钱给自己挖坑。1772年,英国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英格兰银行停止贴现,阿姆斯特丹不得不为自己的票据提供贴现。这场危机让阿姆斯特丹失去了欧洲头号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倒霉的是,1788年法国政府赖债,随后法国大革命爆发,1795年被法国吞并,荷兰巨额融资中心的地位不复存在。
1794年,也就是荷兰被吞并前一年,荷兰的金融公司与英国的巴林兄弟公司联手为美国融资,购买路易斯安那,其方法是承销美国国债,并向法国政府支付金块。巴林兄弟公司等到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就成了欧洲五大强国之外的另一大势力,而荷兰的公司早已难觅踪影。
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荷兰就是这种典型,是荷兰人教会了伦敦这只金融老虎上树的本事,结果,荷兰真的成了病猫。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