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国企改革的市场化共识

国企改革的市场化共识

2013-11-05 01:54:2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国资委网站公布了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的讲话稿,描述了未来国资改革的方向,而未来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出台。国企改革再次处于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而市场化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如何真正让国资以市场的方式运营是目前改革的核心所在。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作为改革的口号已经不再新鲜,关键还在于如何将这些原则贯彻下去。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救市期间,依靠宽松的信贷资源,国资的规模不断膨胀,因此有了“国进民退”的说法。国企所享有的种种优惠和特权已经阻碍了市场秩序的构建。在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中,企业并没有三六九等的区分,真正决定企业地位和影响力的是业绩,而非政绩。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拿掉国企头上的种种特权,与民企平权,构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

国企的分类监管将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分清一个企业的政策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国企扮演着宏观调控工具的角色,也承担了一些政策性的业务,因此,这也成为企业伸手要补贴的理由。国企的规模在膨胀,业务也更加多元化,主业与辅业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很多国企甚至都有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企业是市场的核心主体,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对新信息的感知与利用,我们看到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几乎都是民企在做,而国企则主要集中于资源型行业和重化工业。这样的格局既浪费了国企的效率,也压制了民企的空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多次要求放开市场准入,在金融、能源、公共事业等领域引入民资,形成竞争格局。但仅仅依靠放开门槛,并不能形成竞争的态势,原因在于国资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垄断态势。在国企“巨无霸”面前,民企根本无力竞争。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拆分一些企业,同时引入民资参与资产重组,实现混合股权,在一些竞争性比较充分的领域,国企逐渐退出。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让国有企业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那么,既然是企业组织就需要以企业家精神来创造和发现利润空间,而不是依靠政策优惠获得额外的补贴。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企业自然会知所进退,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转让。

国企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也是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过程,更是廓清企业边界的过程。企业要想长足发展,需要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拥有更多的决策权与自主权,当然,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来管理和领导国资企业。企业家的成败来自于市场的评判,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绩评判。当国企和央企进入一个资本平权竞争的市场之后,国企的改革才有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也才能更好体现国企对于国家的真正价值。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后)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