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说到货币霸权,首先需要明白货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如果政府不能额外“生钱”,就不存在霸权。就如同在贵金属时代,只有降低货币成色才可能获得超额的收益,但是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到17世纪的时候,部分准备金制度的出现,才使得货币霸权有了一个可靠的保障。
部分准备金就是以一部分现金或者贵金属作为储备,向外借出去更多的钱,从而获利。17世纪以前欧洲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为了便于各地商人之间的贸易结算和交割,在一些城市出现了钱币仓库,钱币仓库不向外借贷,相反还要收保管费和服务费,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一开始就是钱币仓库。后来这些钱币仓库开始印制自己的银行券,并向外借贷,这时候,钱币仓库就变成了部分准备金银行,银行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收益,而不断增加银行券的发行,银行券实际是一种见票即付的信用券,当持有信用券的人怀疑银行的偿付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生挤兑。因此,部分准备金银行时时面临着挤兑和破产的风险。
除了银行之外,伦敦的金店也是部分准备金的创始者,打造金银饰品的客户将金银存在金店,而持有金店开具的票据。随着顾客的增多,金店也就存下了越来越多的贵金属,市场上的金店票据也就增多。因为信誉比较好,这些票据也就有了流通性。一些金店依靠好的信誉开始“印制”更多的票据,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价值100元的金块,或许会开出几张100元的票据,金店也就变成部分准备金的信贷机构了。
除了银行印制信用券和金店开出的票据之外,政府没收财产的压力也使得银行家将存款以贷款的方式发放出去,比如西班牙帝国。无论哪种形式的部分准备金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凭空制造了货币。而这些货币与真金白银具有同样的流动性,这就与“霸权”的含义接轨了:霸权意味着创造一种制度或者轨道,从而吸引了一批自愿或者不自愿的追随者。部分准备金的造钱术使获得货币具有了“霸道”的一面。
部分准备金制度使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而有了造钱的功能,当然,这种技术也使通货膨胀成为惯例。部分准备金制度也不能为所欲为,也有自己的限度,那就是防范挤兑的危机。如果不能缓解挤兑危机,凭空造出的货币就不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流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行之间建立起联盟体系,互相提供信用支持,建立一个清算体系。再进而建立一个公共资金池,成员银行向这个资金池“注水”,危机时刻可以从这个资金池中借款,避免挤兑,这个公共资金池就是所谓的中央银行。当下欧元区的银行体系联盟以及欧洲央行职能的强化都折射出部分准备金制度之下银行体系的发展之路。
部分准备金制度赋予了商业银行体系的造钱功能。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信用体系,从A银行的借款会流向B银行或者C银行,总之货币没有流出银行体系,部分准备金就会使信贷发放具有了乘数效应。所谓中央银行“印制”钞票,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真正造钱的机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行动,而中央银行只是通过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
由此,一种货币成为霸权货币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央行,更需要一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后者开拓市场,一种货币的流动范围是受到限制的。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