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减负减税增进民生福祉

减负减税增进民生福祉

2013-11-06 01:58:0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假如报社某员工月薪一万元,如多发100元,仅五险一金项下,报社就得多承担并上交43.5元。员工在扣除个人缴纳五险一金之后,加上增缴的个人所得税,个人实得72左右,上交政府28元左右。这样,政府部门就会以不同税费方式收走了71.5元左右。中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税负过重引发关注。11月5日《证券日报》社长谢镇江、副总编辑马方业提出两点建议:一,逆向减税,原则是以增加职工实际收入为核心目标,每增加职工收入100元,减税费20元左右;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要简化成直接减营业税一个百分点。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出口放缓造成的制造业疲软,国务院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笔资金投向铁路、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稳增长的目标。据高盛集团经济学家哈继铭分析:经济增长过度倚赖投资,使得投资占GDP比重高达50%左右;而投资效率则在明显下降,边际投资效率,即GDP增量与投资之比,由2008年前的0.35已下降至2012年的0.19。如此依赖投资提振经济,也侧证了内需的不振。

内需不足,消费并不给力,在于广大工薪阶层收入有限。虽然最低工资标准连年上调,但工资增长怎么也跑不过物价上涨。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兰纪平在11月4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论以实际购买力,人民币对内贬值,八年间,1千元已缩水至576元。在通货膨胀情势下,受影响最大的也就是广大工薪阶层。他们对于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远慢于商人,因为工资调整总是滞后于市场,有着周期性间隔。

根据《证券日报》提供的数据,月薪一万元的报社员工,每给多发100元,报社应承担的和员工个人应扣缴的,两块政府部门就收走了71.5元左右。一则,员工所得有限,二则,加薪会继续推高企业的税负。这样,就抑制了职工的工资增长,进而压抑了职工的消费能力,不利于内需提振和经济结构调整。

去年,《中国企业家》杂志有过权威调查,高达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自身税负较重,甚至在制造业当中,有23%的企业表示其税收与利润的比率在100%以上。今年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则显示,全国24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100多家公司上缴的税费是其净利润的5倍以上。这就更遑论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以至生存压力了。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经济形势报告》称,“要简政放权”,“半年多来,中央政府下大气力已经取消和下放221项审批事项”,这释放出鼓励民众就业、创业的积极信号。与之相匹配的是,还需要尽快启动对企业和职工的减负减税,以激发各类企业的市场活力,使之轻装上阵。虽然一些单项赋税得以减免,但是,由于拓展了税源,总体上税收收入未必下降。所以,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的税负,以利于企业提高职工的收入和福利,进而,通过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内需的提振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毕竟,经济发展的最终旨归,是有效增进民生福祉。

■ 本报评论员 于立生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