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在民资银行政策破冰的助推下,继电商蜂拥申报银行牌照后,房企也表现出集体亢奋。11月3日,万科地产对外声称,拟通过旗下子公司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徽商银行H股首次公开发行。而近乎同时,越秀地产也对外宣布向创兴银行提出要约收购。
基于我国银行业的特征,在银行业准入“去门槛”之下,无论是房企还是电商,其进军银行业的逐利本能均无可非厚。以房企为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上市房企净利润前十强,其净利润总计才276亿元,尚不及浦发银行一家的净利润(300亿元)。2012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总和,更是占据了A股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近一半。
可是,尽管银行业的“暴利”诱人,房企如此一窝蜂地进军银行业,其经营风险还是令人担忧的。这是因为,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相比,其经营模式、人才结构、风险特征可谓是南辕北辙。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仅图银行业的利润而蜂拥进入,显然不够理性。
房企进军银行业与电商进军银行业相比,此二者亦有很大差别。如阿里巴巴、苏宁等电商进军银行业,具有很强的业务粘性,比如海量客户优势、现金流量大、支付结算优势、大数据处理优势。电商这些先天优势,不仅使其业务可以方便地向银行业切换,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响应了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市场需求。可房企却不具备电商上述先天优势,房企进军银行业,不仅业务切换成本巨大,而且其潜在风险更不容小觑。
在房企融资受阻的大背景下,当下房企进军银行业的热度,则更值得我们为之警惕。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即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企的信贷规模,此后,虽然房企频频通过信托融资进行突围,但是好景不长,银监会随后于2011年7月明确房地产信贷须事前报备,并于2012年6月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房企融资通道从此进入全面收紧期。这种融资收紧不仅对于非上市房企,对于上市房企亦然。近三年A股的持续不景气以及楼市不确定性风险的加大,同样推高了上市房企的增发难度。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而言,其融资通道的普遍收紧,显然是极其致命的。在这一背景下,房企参股银行,极可能是又一次融资突围的反应,其试图通过入主商业银行,从而拥有更高杠杆且更低成本的钱袋子。
当然,有人会认为,房企仅是参股银行,并不直接介入银行经营层面,似乎其业务切换成本并不高,潜在经营风险也不大。可是,即便如此,房企仓促进军银行业,也会带来决策成本、财务成本、机会成本以及不确定风险的上升。银行业是风险社会化的行业,其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信用扩张的杠杆特性,本身就意味着银行业如果经营不慎,其产生的金融风险将会是大大高于投资本金,并且这种风险会向全社会扩散。
面对房地产金融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我们有必要提前预防。首先,应进一步严格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单笔、单个企业(尤其是股东企业)的放贷,不仅应形成量化上限,而且应建立向监管层申报的机制;其次,针对入主商业银行的房企,必须严格核实其净资产占比、速动比率、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并将这些核心财务指标,作为其入股商业银行金额和股份占比的参照指标。
■杨国英(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