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伴随着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沿江(长江、汉江)国土空间开发也暴露出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诸如:长江北岸各支流、汉江下游各支流的氨氮环境容量呈负值;长江、汉江部分支流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三峡水库支流、汉江下游出现“水华”现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进程中,应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沿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美丽长江”。
优化沿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加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地区、襄十随地区、恩施市等国家级、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发展,推进湖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具体地域包括武汉市中心城区与远城区,黄石市的黄石港区、下陆区、铁山区、西塞山区、大冶市,鄂州市的鄂城区、华容区,黄冈市的黄州区,孝感市的孝南区、应城市、汉川市,咸宁市的咸安区,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宜昌市的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枝江市,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荆门市的东宝区、掇刀区,襄阳市的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十堰市的张湾区、茅箭区,随州市的曾都区,恩施市。加强黄(石)鄂(州)黄(冈)、孝(感)荆(门)、襄(阳)随(州)、宜(昌)荆(州)、咸宁等四大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构筑湖北农业发展格局,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强鄂东北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大悟县、孝昌县、红安县、麻城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鄂西北秦巴山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包括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郧西县、郧县、保康县、南漳县)、鄂西南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利川市、咸丰县、来凤县、宣恩县、鹤峰县、建始县)、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包括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五峰自治县、长阳自治县)等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鄂东南幕阜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通山县、通城县)等省级层面重点功能区建设,限制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构筑湖北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节约环保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在重点开发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沿江岸线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优化布局生产力,构建集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现代产业体系。严格推广清洁生产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沿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一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二是推广绿色信贷制度,加大从源头治理力度。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四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督。五是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示范。
■ 特约评论员 吴传清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