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搞活社会实为改革之要

搞活社会实为改革之要

2013-11-12 02:24:5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双11”网上抢购又是一片疯狂。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与马云等人座谈时的一段关于自己上网逛淘宝的讲话被广泛报道,李克强总理表示,淘宝网带动了很多人就业。“坦率地讲,马云同志,你的那些公司,要是按照规定实际上都不合法,就到你网站注册一下就成公司了?现在合法了,我们已经规定了,取消门槛了。当然,也有人说,可能没有实质性意义,其实有很大实质性意义。就是让这些创业的人,原来会觉得自己绕弯走,现在有法律保障,法律规定是允许的。”

就在不久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在这样的政策之下,那些想当老板的创业者,具有了创业的可能。这也是政府努力放权让利、搞活社会的重要举措。正在召开之中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普遍被认为会释放出很多改革利好,某种意义上讲,观察这些政策利好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能否持续地向社会放权,“搞活社会”。

综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对内搞活”,通过改变某些经济、社会规则,释放出更大的活力,本就是一条重要经验。有些领域给出政策,让市场与社会主体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些领域抓得太死,管得太具体,反倒问题重重,成绩不佳。这些都必须正视。

正是基于这一点,向社会持续释放活力,被认为是本届三中全会应有的重要内容。此前国务院研究中心提交的“383改革方案”,其中第一个“3”就是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本届政府履职后,“简政放权”也被反复提及。“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今年年初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到2017年基本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不要小看“简政放权”这四个字,它蕴含的生机,真的可能是无限的。以往审批门槛太多,政府管理权限很大;管理市场有时候过于看重收费收税的需要,而忽略市场壮大的需要。政府管太紧,市场和社会就很难活跃。比如把办企业的门槛设得高高的,便于政府管理,却不利于年轻人从无到小、从小到大的自主创业。而一度边缘化野蛮成长的淘宝网,正是因为没有太多门槛,没有太多管束,没有太大成本,得以快速发展,至少带动了一千万以上的就业。这有以往政府放任发展的贡献,何尝不是提供了以后怎样管理的镜鉴?

除了降低办企业注册门槛,削减政府审批权也是重要工作,这同样是向社会释放活力的重要举措——“事前审批意味着权,事后监管则意味着责,重揽权、轻担责的错误取向导致了部分政府部门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

改革闸门再次打开之际,我们期望着“对内搞活”的种种举措,期望着活力赋予带来的种种红利。在今天中国改革棋盘上,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体制”已然形成。政府有形的手“有节有度”,市场无形的手“有力有利”,社会的活力之手“有理有空间”,才能共同支撑起一个极具活力的社会。

■ 普沙岭(陕西 媒体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