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后便承担了为政府融资的功能,从1696年开始英国政府频频发行国库券凭证,而英格兰银行也参与其中的管理。光荣革命之后,英国政局尚不稳定,保皇党还企图复辟,英国国内辉格党与托利党的政见并不合。而英格兰银行是辉格党创立的,1710年托利党上台执政后,也准备打造一个类似的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711年南海公司诞生。据说这个主意是当时财政大臣手下一名叫丹尼尔·笛福的记者给出的主意,笛福认为南美可能会发现金矿,成立一个与南美开展贸易的公司,可以扩大英国毛纺织品的出口。南海公司获得了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贸易特许权,作为回报,南海公司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当时公司的资本金达到了917万英镑,不过几乎都是以海军证券、食品证券等短期政府债券为抵押。南海公司实际变成了政府债券的管理公司,将股东持有的各种短期债券变成了长期债券,政府向南海公司支付6%的利息和8000英镑的管理费。
英国政府的债务基本由英格兰银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三家来“打理”,因此三家肯定存在着竞争关系。辉格党人基本是工商阶层的代表,他们反对复辟,支持对法国的战争,但是发行债券需要以税收作为支撑,当时的土地税收还占半壁江山,这就动了托利党所代表的地主和乡绅阶层的利益。托利党反对大规模举债,希望能够减少还债的压力,有趣的是,托利党上台执政的时候,债券的利息反而高了,为什么呢?因为投资者害怕托利党减税,反而会增加债券的风险。
从光荣革命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一百多年里,英国有一半时间处于战争状态,而与战争并行的是英国的债务之山越来越高,战时举债,停战期间进行财政调整,一方面偿还债务,另一方面将中短期债务续借为长期债务,如果能够调低利率那是最好不过了。而此时法国正在进行一场危险的游戏,在法国财政总监约翰·劳的主持下,法国政府的债务置换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不仅垄断在美洲的贸易,而且还获得了铸币权。南海公司成立之后的业绩平平,1720年初,南海公司也提出了一个债转股的计划,将英国政府的债券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打算买下所有的国债,但是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也持有相当份额。为了获得垄断的地位,南海公司提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愿意向政府支付310万英镑的款项。
夹杂着党派之争, 辉格党议员建议英格兰银行也提出一个计划,以增加议会的选择。后来英格兰银行提出支付510万英镑,南海公司也随之加码,除了提供510万英镑的款项之外,南海公司还将利率从5%降低到4%,后来英格兰银行退出了竞赛。南海公司成为政府债券的主要管理者,南海公司股票的价格直线上升,从3月份的330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1000英镑,英国社会几乎为之疯狂,连牛顿也没能免俗,卷入其中。南海公司的股票并没有真实的利润作为支撑,股价达到巅峰之后直线下降,南海公司希望英格兰银行给予注资,但是英格兰银行拒绝了。最终,泡沫破灭了,股民们血本无归,南海公司被分拆为年金公司和贸易公司,英格兰银行虽然受到股价下跌的拖累,但是未伤筋骨。
无论密西西比泡沫还是南海泡沫,都是近代国家发行纸币的一种尝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信誉支撑的纸币终归无法承担信用载体的角色。而英格兰银行幸运的是,没有成为试验品,而是踩在南海公司的废墟上继续向中央银行的方向发展。
■孙兴杰(经济学博士后)
责编:ZB